第222章 論道
上河邑,姬昱屋舍。
沾滿泥汙的兩人先後經過沐浴,鄭重在屋舍中跪坐。
姬昱與公輸造對立而坐,桌上留有一張白紙。
“知道我為什麼從來不談論時政嗎?”
“以往不知道,悟道之後懂了,在沒有明確自己的思想之前去看待問題,只會得到似是而非的答案;
可有了自己的道,就能透過道看得更清楚。以往的我,忍受世道之惡,接受了強加於我身的思想,看待東西都是不全面的,無論您說什麼,我只會片面的思考,卻從不越過自身的心。”
“是啊,在世道清明的時候,就算生活再苦也有精神支柱,堯舜禹上古先賢借古時之小國寡民,創造了令人嚮往的世道。
可在世道昏暗的時候,瘴氣並生,百姓都沒有立身之本,像任人宰割的魚肉,更別說留有精神寄託的支柱了。在這樣的世道,百姓只會先忍受、再接受、等到適應之後就徹底淪為昏暗世道傀儡。等到有人清醒之後,怕是逼自己再度接受。”
“您的認知比起我要深刻得多,每次聽您講話都能令我收穫良多。”
聽著公輸造的真心恭維,姬昱卻在紙上寫上“愛”字。
“你又是怎麼看待愛呢?”
“愛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有愛人和被愛的資格,只要做到不愧對天地和自我,都能愛人。”
姬昱抿了抿嘴,這個答案顯然不怎麼符合他的心理預期,只不過他沒有表現出來,更是自我進行反省。
這個世道上有無數的看法,誰也不能保證他人所想的道路和自己的認知是否衝突,如果因此不喜,那就落入了下乘。
聰明深察者離死亡很近,因為他喜歡議論;博學善辯者易招惹危險,因為他喜歡揭短。
姬昱聰明博學,他卻沒有高傲的心認為他就是高人一等。
他所得的道也是寄託於後世,如果因見識上的深淺而鄙視他人,那姬昱自身就是又當又立。
“你知道我為何要你們學習理論知識,並注重實際的踐行和道德操守嗎?”
“這是因為您說過,學懂理論才能投身於實踐,如果連理論都厭惡,進行幻想實踐,只會是紙上談兵。”
姬昱點頭說道:“不學習深刻的思想,又或是厭惡深刻的思想,在面對得道者碰撞不出思想上的火花,只會被有心人利用或投身在錯誤的思想中。我的問題已經問完了,到了你詢問我討論的事物了。”
“我在得悟之後看世道昏暗,一直想不明白人性。您說人性之本是善還是惡?我所認為人性本惡。”
公輸造問出如此深刻的問題,姬昱也不禁開始高看一眼,隨後正色說道:“與你不同,我認為人性的善惡要進行辯證性的看待處理,可以說本善,也可以說本惡。。”
“為何?”
“這是我從心思慮而出的結果。人性是人在與自己的獸性的鬥爭中磨練出的品質,獸性本惡,人性本善,人人都有善根,同樣人人都有劣根。
所謂獸性,是生物造化之初所沒有理智的行為,不需要做出自我的思考,自發性的慾望;獸性有七,傲、妒、怒、惰、貪、食、色,這七者是人本身存有的獸性。
而人性,就是與獸性不斷鬥爭所反制的情感,人性有七,謙、靜、律、貞、勤、容、慷。
人之所以有智慧,是因為人性的存在分別出人與野獸的區別。人有野獸所不及的知識,也有野獸不可比擬的情感。以我心學良知看待看待事物,就會看到有黑白二者相互交替,人性有獸,獸性有人。
人性有幽暗的一面,如果不加以引導,就會出現獸性大過人性,而有了為惡之心。
獸性有善良的一面,可也要加以剋制,不然會被慾望遮蔽雙眼,從而為惡之心更甚。
所以需要後天的教育更正輔助出善良的一面,將獸性藏在人性的另一面,這樣就能稱之為完人,既有幽暗面在需要的時候保護自己,而善良面在自身得到滿足時幫助他人,一陰一陽達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