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天不公啊!”
姬昱站在原地,只能無能為力地看著。
他看到了蝗蟲吃掉了所有糧食,卻只能無能為力的看著。
儘管有人與蝗蟲爭搶,將一些結出的稻穗連忙收集,可面對這樣龐大數量的蟲群,他又能收拾多少呢?
可這些農人還在不停的與蝗蟲進行抗爭,他們要是不爭的話,一年下來的力氣都白出了、一年的奔頭也沒有了,辛苦一年到頭什麼也得不到。
“這該死的蝗蟲,老漢你幫我一下!”
“我自家的田地都沒得了,管不到你了。”
“彼其娘兮,竟然搶我的東西,討打!”
這些農人不再保守自身的道德理念,連忙爭搶起附近剩下一些沒有啃食到的稻穗;他們已經不再講仁義感情了,推搡、爭搶、偷竊、搗亂,種種情況在這些農人身上發生並且不盡的宣洩。
人與蝗蟲的鬥爭打響,蝗蟲在飛速的啃食,一邊的農人也管不上那麼多,一邊護著自己的筐,一邊盡力去收集今年最後的“收成”。
溪問道:“王孫,您要讓我們去爭搶那些穗嗎?要是搶的話我現在和侍衛兄長一同去爭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姬昱看著這些為了爭搶而相互推搡的農人,心中總不是滋味。
“不去管這些了,讓他們搶吧,反正我們還有存糧,養得起自家人。”
人性的黑暗在經受到嚴峻環境的考驗下,暴露得一覽無餘。
姬昱不知道這一股黃色的蝗蟲潮流什麼時候結束,這一股蝗潮在天空中像是消滅希望的黑刀一般在斬斷所有庶農的希望。
他知道晉國遭受到了這樣的災難之後,所帶來的痛苦都是留給那些底層百姓的。
蝗蟲吃掉的不是那單單的草木,也順帶將底層人的希望給無情的吞食。
蝗災發生的時間多在夏季或是秋季,無論是哪一個季節,只有蝗災的聲勢足夠的浩大,那麼一年到頭的作物都將被其啃食殆盡。
這個時間段正是農作物收穫的季節,可蝗蟲說來就來,不打一聲招呼吃完就走。
大規模的蝗災沒有預見性,有時先旱後蝗,可也有時候蝗蟲就什麼也不說的就形成了一大批數量繁多的種群在四處搜刮食物。
這一次的大蝗災是後者,可也因為蝗災的到來,這些庶農失去了他們本該收穫的糧食;那是他們的血汗,也是他們的生命,可在這一股蝗災之下,一切都顯得無能為力。
姬昱憐憫的看向這片田地的所有農人。
儘管他們此刻的行為有所不堪,可這就是這些人的縮影,在更多的地方,想必也如同現在這般。
現階段的網路上很多人對於蝗災想象的太簡單了。華夏人真的被保護太好了;如果不是馬世駿和他的團隊解決了困擾華夏民族數千年的蝗災問題,估計現在我們還會受到影響。古代的華夏是世界上遭受蝗災最嚴重的國家,根據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商人防蝗的記載。徐光啟的《除蝗疏》中就寫了“國家不務畜積,不備兇飢人事之失也。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困擾我們千年的蝗災問題,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解決的。國外留學回來的馬世駿和他的團隊們,透過實地考察、定點觀察、室內試驗、資料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飛蝗爆發的主因是水、旱災相間發生,次因是社會不穩定及貧窮落後。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飛蝗治理策略與措施:一方面透過化學方法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蟲密度;另一方面改造飛蝗發生地,如修築堤壩、控制水位等,透過綜合防治,大範圍的蝗蟲災害在中國大地基本得到防治。開玩笑說什麼蝗蟲來了就會被吃成珍稀動物的段子,一點不好笑,為了抗蝗災,我們是經歷了多少災荒,經歷了多少代人,才讓蝗災消失於華夏人記憶
喜歡春秋:中興之主請大家收藏:()春秋:中興之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