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人因為吃不起糧而吃豆和米粥,不是因為種的東西不夠多,而是受到貴族的剝削啊!
當田地豐收時,政令會因為豐收而多收取一定的賦稅。庶民們看著豐收,也認為是國家的庇護和國君的仁德,多交賦稅是理所應當的。
當天下大旱時,政令如果不變,那就是壓死庶民的稻草;而相應的,政令因為大旱或者蟲災減少賦稅,庶民還是照樣感激國君的仁德。
庶民一年下來沒有餘糧,也沒有賺錢,如果收成不好反而會有所虧欠,最早的壟斷也就是源自於此。
如果觸碰到了貴族利益的紅線,他們是不會將這種利益分享給庶民的,這也是為什麼昱不在洛邑研製化肥。
庶民進步,貴族就會削弱,歷來都是如此。
儘管洛邑很美好,可那也是天下最遵守規矩的地方。
王室和貴族們在他們的私田隨意使用肥料,郊外的公田只是他們用來統治庶民的工具。
公田上的庶民不懂得使用肥料,畢竟吃不飽飯的人又怎麼能夠想到讓他們進步的東西呢?
如同後世給資本家工作的庶民們,他們也想不到一個月能夠賺取上千萬,這是他們所不敢想的東西。
此時的庶民就像未來的庶民一樣,被上等階級的人玩弄在股掌之中。
除非昱是天子,不然想要改變天下還是太難太難。
將這樣的東西傳給庶民需要仁德,也需要貴族和階級不敢打破的名聲。
晉文公做到了,他用十九年的時間在流浪,不光是研究如何富強晉國,也把他的賢名傳遍了九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所以晉國上下願意相信他的改變,所以他的改革沒有收到阻力,輕而易舉的把在晉惠公時期還和秦國不相上下的晉國,在短短時間發展到能夠和楚國一較高下的地步。
雖然這一切離不開各種人才的輔佐,也離不開郭偃之法帶來的效益。
可這也說明了,改革需要名,讓貴族都無法抗拒的名。
除了名義之外,還要給貴族帶來一定的利益;如果貴族不是利益既得者,那想要做的變革註定會失敗。
以郭偃之法和商鞅之法為例,郭偃給卿大夫帶來了利益,他們也可以開墾私田、讓氏族富強,也能夠讓氏族不得志的賢人得到任用。
郭偃之法太溫和了,既讓貴族獲得了利益,也讓庶民得到了利益,所以貴族們不會反對;畢竟庶民之力有限,而氏族之力又怎麼能是庶民可比的?
反觀商鞅,他的變法因為過度傷害到貴族的利益,讓庶族同樣有機會和他們平起平坐,這讓貴族怎麼忍受得住?
所以商鞅死了,死得很慘。
研製化肥同樣是這個道理。
洛邑的庶民如果得到了化肥,就會增長開墾私田的風氣,而洛邑是不允許庶民有私田的,所以技術只能被貴族壟斷。
庶民得到的利益遠比貴族大,那貴族又怎麼能夠讓這樣的東西出現在庶民的手中呢?
昱只想改變民生,又不願意讓貴族壟斷。
可是在晉國,他看到了希望。
晉國人需要他,私田需要化肥這種東西。
他不在乎這是否會幫助晉國而削弱王室,現在他只知道,可以改變民生了。
喜歡春秋:中興之主請大家收藏:()春秋:中興之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