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什麼也沒有得到,可我們知道了為何學習道、追求道。
脫離了世俗我們才發現,道長原來說的那些道理其中所包含的深意。”
姬昱問道:“現在還要我告訴你們為何你們學不進道理了麼?”
“是因為我們兩人雜心太多,貪心得到更多的知識而忽略了原有的知識。在您的《朝三暮四》中也有一樣的道理,可是我們不知足,不去鑽研已有的知,反而去乞求更多的知。
在山上,我們兩人以野菜和草木為食,又根據您說的道理辨認各種植物的價值和功用,在山上搭建了庇護所,又利用樹絨升起火,燒製沸水和山野的野果,要是有機會狩獵到了野獸,我們在晚上都能睡個好覺。
這樣的生活滿足之後,我們發現不再去糾結是否懂得更多道理,能活著就已經很幸福了。
您說的道理我們兩人還沒有研究透徹,在火堆旁我們得知了一個道理,做人要學會知足。”
姬昱欣慰的點了點頭,要是所有的心學弟子都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也許他們有朝一日還真有可能會達到他剛悟道的境界,至於追趕上他,姬昱還是不相信的。
畢竟不是誰都如同姬昱這般有掛。
人的認知也是有限的,就算這些哲學家、思想家再思考也不會想到在日後會成為資本的時代,人們將他們總結的道理拋之不用,只遵從金錢至上的原則。
“你們在我這裡學到的東西要是細心鑽研,已經能夠用一輩子了。
在場的人都想想,你讀的第一本最有感觸的書籍現在是否已經忘了?”
公輸造不解道:“我還記得我閱讀您的《樵夫問道》深有感觸,其中說明了是非對錯的關係和對萬物的思考理解。”
“那你還記得上面的文字內容嗎?”
公輸造茫然的點頭。
“忘記了。”
“這是正常的,人的記憶是有時效性的,我們的心在一日要處理太多事務,經歷太多就會選擇性的遺漏一部分的記憶,可熟練了技藝卻能在反覆的實踐中做到深久的保持。
在年幼的時候學習說話,一直說話也就記住了語言而不會生疏。認識文字、讀書、農桑、百工都是如此。
道理也是這般道理,只要不斷往復的鑽研磨鍊才能有所收穫,要做到溫故而知新,將知識不斷打磨,最後才能雕琢成智慧。”
公輸造點頭稱是。
“學而時習之,樂矣!”
養廣父和嬴叔虎聽得痴迷,只不過身上的汗臭味使得周邊的空氣之中瀰漫著一股臭味,一開始只覺奇怪,可有人點醒之後才齊刷刷的看向衣衫襤褸的兩人。
姬昱捂著鼻子對兩人說:“先回去給你們二人梳洗一番再說。”
兩人相視一笑,彼此都有些不好意思。
在山上,他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不愛沐浴整理。
喜歡春秋:中興之主請大家收藏:()春秋:中興之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