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趙盾問政上)
姜娥在上河邑待了幾日,可終究還是要離開的。
儘管捨不得,可晉國說到底也不是家,他也只是一個小小的質子。
他雖然敬愛母親,可也不能強留,況且姜娥本來就是順道來看望他。
姬昱在送別之後又將生活的重心放到了每日的講道和編著書籍,時不時又試驗發明一些有趣的物品。
所幸這個時代沒有太多的匆忙,也不用一復一日重複著無聊的工作和單調的學習。
在此階段,姬昱對世間的思考也沒有停下。
人都是有自我意識的,身邊那些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影響著自我的情緒。
在生活、成績、收入等諸多方面都會存在攀比和爭論。
對生活抱有苦怨的人只會在心中嘆息,以精神內耗的行為折磨自己。
春秋時期的人也會有精神內耗,只不過沒有後世那般沉重。
這不是說明此時的百姓生活富餘,人人都是快樂的;只是這個時代的人在精神上的寄託只是單方面的,追求生活的物質條件又或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因為有禮的存在,階級的固化使得這樣的平衡不被打破,底層人追求吃飽、中層人追求利益,上層人追求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
底層的庶人對農田有著寄託,糧食的收成就是他們就能決定了一年下的情緒是否苦怨。
中層的權貴們對利益的追求超過了感情的羈絆,他們的存在是決定了上下關係的承接者,若是貴族愛庶民,則國家興盛;若是貴族只愛自己,庶民永遠只會是庶民。
至於高高在上的君主以及公室之流,他們的利益關係已經和國家相連,為的不止是國,還有自身的家室。
當底層的庶族解決了溫飽,他們就想往上攀升;中層的貴族滿足了利益,野心卻能促使兩種結果,一種為不滿足眼下的利益,還想吞食君權。而另一者,便是滿足了已有了利益,追求國和家的安穩。
在這樣的階層下,沒有家財餘糧的庶人將感情放在第一位,因為他們只有注重感情才能相互依賴。
權貴們則會根據利益的導向來確定事務的價值,他們的感情只取決於對方是否對自己有利益。
作為高層的君主沒有感情上的拘謹,沒有基於眼前利益的算計,他們更在意國家的得失,貪慕者會變虛偽,良善者施以仁政。所以在用人上,庸君會選擇在意利益的權貴,便於控制的同時也能管理到位,而仁君會實事求是,讓有賢能的賢士擔任要職。
三者之間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同話題,因此要與下層人講感情、中層人談利益、上層人講真理。
在不同的層面上,總會有著千變萬化的道理,雖說有些道理完全不能適用,可模型在心中有了定像,掌握其他的道理也能便於理解。
晉國並不能適用於一般的理論,現在的晉國掌權者變成了趙盾,卿權凌駕在君權之上,許多道理也要進行轉變。
君臣之間雖然沒有明確的矛盾,可年幼的晉侯夷皋終究還是有一天要登上君位,他會如何看待逾越了權能,一直處理國政的趙盾呢?
一想到如此,姬昱忍不住為趙盾嘆息。
以後的趙盾或許要經歷一場大麻煩了。
權力和聲望高於君主是一個不利的象徵,昔日周公輔成王也被流言不斷中傷,後來還是引咎辭職,還政於成王。
可趙盾沒有周公的能力,其背後的家氏也牢牢和晉國繫結六卿),他將來要麼還政之後退位,要麼將受到有心人的挑撥產生矛盾。
“晉國的這步棋走得很不好啊,君臣之間除非親密無間,不然必會升起一場血雨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