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他編造出來的故事,他也就信了。
身在時代潮流,沒有相應的知識自圓其說可不能夠使人信服。就好比後世人穿越,拿著書本上的知識去愚弄大眾,騙得了那些野鄙農夫,可怎麼騙得了上層貴族。
他們有的人也是讀過書的智者,在眼界上或許不如後人,可在思想上卻比後人要活躍得多。
拿著一些微末伎倆去欺騙貴族,可要追溯根本時卻不能夠拿出相應的道理,也會被當做奇淫巧技。
姬昱已經失敗過一次了。
在洛邑之時,禮官問他數道的演變時他就知道,不能小看於古人。
古人不是傻子,為什麼一定要信你,除去知識的正確性,更重要的是能自圓其說的邏輯。
沒有體系的智慧就是假大空,只知道如何使用卻不能說其方法還是假大空。
而取信這些人大致有三點。
身份、道理、神權。
姬昱是天子王孫,屬於貴族精英分子;而那些訪者也大多都是貴族階級,身份上的相似能夠取信他人。好比一個鄉鄙嘴上說著什麼天道的執行、世間的道理,貴族一般都是不會信服;就算是莊子那樣的野翁,也會受到貴族的歧視,更別說只是懂得一些微末道行的“冒名者”了。
加上利用神學解釋道理,所以這樣的理論才能得信。
在這樣不斷的交涉來往中,晉國的貴族把姬昱當成了半個晉國人;
姬昱也在宴會上表示對晉侯的感激,在這樣的拉扯下,晉國的貴族不會刻意針對他。
晉人不會在意學術上的爭執,他們只是在意姬昱是否逐權。
逐權則謀,逐德則庸。
如果姬昱愛好權力那他們會給予他權力讓他迷失,如果姬昱崇尚德行他們也會簇擁他讓他平庸。
在晉國的卿大夫眼裡,他們有的是辦法針對這個沒有勢力的王孫。
對智者,他們會吹捧他的名聲讓他驕傲自滿;
對利者,他們會給予足夠的利益使他沉迷於利。
對庸者,他們會用盡手段吞食他的利益。
在之前的試探中,王孫昱說明了他不是庸者,他沒有在意私田、沒有在意利益、沒有在意德行。
這樣就說明了在晉人的眼中,他是一個有德行的智者。
用郭偃的話來說就是,對這樣的王孫,要去簇擁他使得他自滿,在心中認同晉國。
而等到合適的時機運用權變的手段將王孫昱擁護成周天子,這樣的陰謀哪怕是看出來的人也沒辦法阻止。
可姬昱何嘗又不是在利用晉國的資源壯大自己呢?
晉國用陰謀,他用的可是陽謀。
在趙盾返回趙邑之後,將這些王孫說過的話都無比據細的向趙衰說明。
趙衰說:“此晉國之幸也。”
喜歡春秋:中興之主請大家收藏:()春秋:中興之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