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憤的情緒、過激的行為、言語的挑動,這些原因讓好禮的魯人當街殺人。
“我明白了,所以你們來此就是為了向我求助救出伯仁的?”
姬昱並不排斥救人,可他也厭惡殺人;對於伯仁的行為有一種自然的鄙夷。
雖然伯仁是為了他的名義而殺人,可殺人的事實就放在那裡,被抓去牢獄自然是應當。可他們說過,伯仁並不沒有反抗,反而等著褚師將他帶走,這一點讓昱倒是有些許欣慰。
魯人甲說道:“伯仁在被抓走之前所期望的是能夠與您見一面,希望當面能夠求問您仁的道理。”
魯人乙說道:“伯仁帶著必死之心自願捨身取義,不過我等作為他的友人,希望您能夠幫助他離開牢獄。”
魯人丙說:“伯仁還期望我們能夠來此看看您是否有傳聞中的那麼有仁義,還要我們問您,他所作的事件能不能當稱一個“仁”字?”
“我覺得,仁義是人所定義,卻不是能夠用言語就能說明的。
我就算說得再有道理,也不是仁,更不是德,也就只是說說而已,真正的仁,要透過實踐才能獲得。
如同三皇五帝安定了世道、大禹治水平息了天災、文王武王建立周、周公制禮,這些都是實踐之後才稱呼的大仁,如果沒有他們所作出的行動,又怎麼能夠稱為仁呢?
當然並不是只有大仁才能稱之為仁,小仁也可稱仁。
我之前與秦使曾經論仁說到過,身份貴賤之人都可稱仁....”
三個魯人越聽神情就越為激動。
“您果然是我們要追隨的仁者,請您收下我們作為門客,我們想要為仁德而侍奉您!”
“你們都有自己的國家,留在這裡侍奉我怎麼可行?家中可有親人妻子尚在?族中同胞可需要你們幫助?你們跟隨我又會不會中道而返回魯國?這些你們想過了嗎?”
羞愧的三人說道:“我們是因為國中有著流言導致的內亂而離開魯國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到讓國人不再因為是非而爭吵的方法,我等在路上就覺得施行周禮又或崇尚賢人才能夠扳正這樣的世道。
我們這些魯國的讀書人沒有別的本事,只能去外國找尋,而我們四人就是因此而想要投奔您。”
姬昱瞭解到如此的情況又忍不住嘆息。
“好好的找尋救國之道怎麼就在半路上就做了錯事呢。”
魯人甲連忙想以為維護王孫的名義為由,可話在嘴邊卻怎麼也說不出口。
伯仁他確實是殺人了,這是不可否定的。
三人正是失意之時,卻聽到了王孫昱在招呼他們。
“走吧,伯仁不是想見我一面嗎?坐我的車一起去吧。”
“啊....”
三人怎麼也想不到,王孫竟然會帶他們一同去牢獄之中,難道王孫真要救伯仁嗎?可是救了伯仁就說明王孫並不是仁者啊。
一個包庇殺人者的人,怎麼可能是仁者呢?
馬車只能容納三到四人,多者則行動不便。
姬昱叫來了家中的兩乘馬車,帶著魯人就往城中牢獄的方向駛去。
喜歡春秋:中興之主請大家收藏:()春秋:中興之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