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零七章 正氣

而人也一樣有著氣,不光是吸取自然的諸多氣機,還會作用於自身。

人要是發自真心追求良知,就會生有天地間博大剛正的凜然正氣,這股氣後來被孟子稱之為浩然正氣,姬昱也不打算為其改名。

正氣帶給人的感悟是形而上的,越是深厚之人也會越為剛強;正氣生於人心的善意,也是作用於人的表現。

有正氣的人能夠去除身上的穢氣,疾病的穢邪之氣也不能侵入人體;只是這股正氣少之又少,在人身上不能長久的停留,只有心思純淨,發自真心去追尋正義,身心都有符合正義標準的行為,正氣才會長久的保留;要是心想蠅營苟利,正氣也會逐漸消散。

借身上一股浩然正氣,姬昱開始思索反省。

蝗災按照這樣的趨勢是能夠制止的,可制止之後又會經受糧食短缺的困境,只有透過國家的協調與相應的救濟制度才能救回整個國家。

早在西周開始的周公旦就設立了相應的救濟體系和制度,對於天災的救助會有六官之中的大司徒進行短期救濟,大司農也會在天災時免去一年的賦稅。可隨著歷史的變遷,此時早已經不是那個憑藉遵守禮就能治理的時代,權貴們會講究時弊利益,不會在困難的一開始就進行救治,而是等到籌備完善之後再進行救助。

據姬昱手下的暗衛彙報,晉國就向附近的鄭、衛國借糧,也向稍遠的宋國購置糧食。

趙盾向衛國許諾,借取糧食之後歸還原本是衛國的匡、戚兩地。

蝗災先從衛國而起,衛國也困難,只是有晉國老大哥索取,他敢不給嗎?)

對待鄭國,則是許諾一定的布匹和金石美玉。

可問題也來了,為何借到了糧食還不發?在思考下,姬昱得到了一個答案。

要麼是有人還在推脫,要麼是晉國的掌權者還想等災情更為嚴重的時候再進行發放。

如果真是他想的那樣,那這樣的世道可謂昏暗至極。

晉國的庶農不會想到,他們沒有死在外敵的攻伐,可卻慘遭到自己人的屠刀。

帶著心中的憤意,姬昱寫下一份書信差使侍從返回絳城,詢問趙盾為何還不發放救濟糧。

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如果連百姓都對生活沒有了盼頭,那和傀儡奴隸又有什麼分別?

就算是資源匱乏也要想辦法救濟百姓,更何況晉國本就富裕,是中原之強國,可在強國的庶農卻連溫飽都解決不了,這算什麼強國?

或許在某些人的眼中,經濟發展是為權貴服務的;可事實恰恰相反,經濟發展是為民眾服務的,如果連民眾的基本訴求都滿足不了,所謂的權貴,也只是一具潰爛的枯骨。

姬昱曾親眼見過,豐收的糧食繳納的賦稅會被邑令收到米倉之中,要是遇到了災年,會開啟米倉救助百姓。

現在蝗災到來,百姓家中的粟米少得可憐,而這米倉之中還有多少米,誰也不知道。

“害群之馬,死不姑息;晉國這麼久沒有發放救濟糧,這背後的彎彎繞繞不為人所知,可要是遲遲不進行義務救援活動,這就是要將民眾往死裡趕啊。”

行動凌駕於言語之上,援助落實在行動之中,姬昱做到了,可晉國的權貴們卻已經忘記。

喜歡春秋:中興之主請大家收藏:()春秋:中興之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