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十三年七月。
逆賊王儉於長安城門外,自刎於帝前。王家殘兵自知大勢已去,又眼睜睜失去主帥,不由軍心渙散,當即全數繳械自首。
帝詔:懸王賊首級於城門,昭告天下不臣,天家之威不可逆,逆者,誅無赦!王氏殘兵,投誠者留命,戍守邊疆,將功補過,王氏黨羽者,自首者減刑,否則大理寺清查有過,以同大逆論罪。平定社稷為先,安撫民生為重,若恃天家仁慈為弱,欲二心者,誅無赦!
詔令一出,九州歸心。
塵埃落定,風雨散去。
不出三日,王氏殘兵歸降者十萬,大明宮不費一兵一卒,僅僅靠懸在城門上的王儉首級,便陸續收回了所有王家兵權。
不出五日,數十曾與王家狼狽為奸者,貪上減刑之諾,自首於大理寺,少數頑固者,被錦衣衛一夜盡誅,懸首級於城門,自首者愈眾。
不出十日,王氏叛亂雲煙散去,長安城的安重新回來了,五姓七望的王正式除名,一代梟雄的功過蓋棺定論。
同日,晉王李景霆敕令天下:休孺人辛氏,允其自由婚配,若有非議者,斬無赦。
同時,曾補位五姓七望的蘭陵蕭,自陳曾畏於王氏淫威,為虎作倀,不配五姓之尊。故全族遷出京城,年輕一輩改蕭為肖,帝準。
至此,從盧家開始,屬於“五姓七望”的歷史終結,盧王除名,蕭氏改肖,剩下的只有:清河崔,隴西李,滎陽鄭。
史稱“魏三家”。
輸者淹沒在街頭巷尾的笑談,迅速地被世人所遺忘,棋局中弈者們關心的,只是贏家的博弈,新的掌權者站上了棋局中央。
雙龍奪珠,晉越爭雄,最後的局中局才剛剛開始。
不止的是權力的硝煙,不曾停的是真王們的傳說。
七月廿。麟德殿大朝。九州矚目的這一天終於來臨。
朝堂之上,晉越兩王恃平亂之功,得群臣擁護,民心所向,加之帝龍體抱恙,罪己無安社稷之力,準兩王加封進爵,為帝分憂,共裁國事,協定朝議。
帝連下三道詔書:
第一道曰:茅土分頒,作藩屏於帝室;桐圭寵錫,宏帶礪於王家。盛典酬庸,新綸命爵,諮爾景霆,乃朕第三子也,醇謹夙稱,恪勤益懋;清操矢於生平,躬行不怠;念樞機之縝密,睹儀度之從容。授以冊寶,加封爾為議政晉王,掌國事協共之權,賜著緗,衣食儀制依東宮。戴恩綸於奕世,尚克歆家;固磐石於千秋,尤期永譽。著勉嘉猷,對揚休命,欽哉!注1)
第二道曰:茅土分頒,作藩屏於帝室;桐圭寵錫,宏帶礪於王家。盛典酬庸,新綸命爵,諮爾景霄,乃朕第四子也,醇謹夙稱,恪勤益懋;清操矢於生平,躬行不怠;念樞機之縝密,睹儀度之從容。授以冊寶,加封爾為攝政越王,掌國事協共之權,賜著緗,衣食儀制依東宮。戴恩綸於奕世,尚克歆家;固磐石於千秋,尤期永譽。著勉嘉猷,對揚休命,欽哉!注2)
第三道曰:禦侮折衝,朝寄尤切,任惟勳德,實佇親賢。宮內行走前晉王孺人辛氏。宇量凝邈,志識明劭,爰始締構,功參鼎業。廓清秦隴,茂績以彰。本非男兒,又非豪門。斛決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聲聞於竹帛,豈非國之賢才也。宜加尊榮,式兼常秩,總攝戎機,望實惟允。可領正一品太傅,餘並如故。注3)
三旨一下,風雲激湧。
第一旨:加封晉王為議政晉王,協定國事。
第二旨:加封越王為攝政越王,協定國事。
第三旨:封辛氏辛夷為太傅,官居正一品。
議政攝政,共商國事,位比東宮,分權初定,大魏的天下迎來了“二聖共尊”的棋局,大明宮的權柄一分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