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需要唱的東西都要有旋律和節奏,但不同的藝術有不同的節奏,甚至連稱呼都不一樣。
歌曲裡面對節奏的稱呼是拍子,三拍、五拍、八拍。而傳統曲藝則是把節奏叫做板眼。
有句成語叫做一板一眼,這就是從曲藝裡面衍生出來的,這是一眼板,太平歌詞全是用一眼板演唱的,板起板落。
曲藝藝人手上拿著的家夥的板就是控制板眼的樂器,唱太平歌詞用的玉子,唱大鼓用的雲板,這都是。
合上,嗒,一聲響,這是板;開啟,是眼。第一個字落在板上,第二字落在眼上,第三個字又在板上……
這就叫做一眼板,太平歌詞基本上都是這種。
還有一板三眼,三眼板,還有散板。種類很多,而且不同的曲目的唱詞有些是第一個字要落在板上,有些是要落在眼上的,甚至是一首曲子裡面都會有很多種變化。
而觀眾給演員鼓掌打拍子,這就是打板,因為雙手合上就是板,開啟就是眼啊。
但是這種行為是在給演員搗亂,因為觀眾絕對不可能把板眼找對的,要是水平不夠的演員被觀眾這樣一搗亂,臺上立馬就要出錯了。
所以中年人此舉是在給何向東找亂子啊,也正因此臺上的張文海也用審視的眼神看了過來。
何向東卻是絲毫不懼,這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個大難題,但是對他,那就是高射炮打蚊子了,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
何向東一點不亂,灞橋挑袍的板眼和旋律一直非常正確,和觀眾的拍子既相和又相斥。
“見華翰,方知曉,卻為何將軍你要辭曹。雲長聞聽臥蠶皺,尊了聲丞相是你聽著。想當初,屯土山降操約了三誓,所因為皇嫂無處住著。斬顏良,誅文醜,我立功報效,今日裡河北尋兄走一遭。丞相的恩德雲長全都記得,改日裡狹路相逢,我再來將你饒……”
一頓。
“好。”觀眾把拍子一收,大聲鼓掌叫好。
中年人一直在關注何向東,眸子深邃,但是裡面蘊藏著的喜色卻越來越盛。
他發現何向東手上是沒有板子的,在觀眾開始打拍子之後,他身上也是沒有其他動作的。
這是有講究的,如果臺上演員手上有板的話,他就不容易被觀眾幹擾,他自己打著板能把節奏控制住。
如果沒板,臺上演員也可以用兩根手指來找板眼,效果是類似的,或者是用身體的扭動亦或者是用腳踩地面,這都是可以的。
當然最厲害的就是何向東這種了,身上任何小動作都沒有,任憑觀眾如何搗亂,他都不可能會唱錯,這叫心板,他的板是在心裡的,心不亂,板就不亂。
何向東在好多年前就練成心板了,中年人想用這個難為何向東,怕是很難奏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