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藏嗎?”李志忠大笑著拍了拍袁郭華的肩膀,“你這個接力隊的教練又不是不知道?”
袁郭華聞言,也大笑著,確實,他也是知道的。
大部分隊內的訓練除了現在在莘莊的接力賽使用電子裝置的標準計時,平常都是用手動秒錶掐時間的。
蘇祖的百米成績手記時已經是多次穩定地可以進入10秒以內,而200米也同樣是多次的在手記時裡跑進了20秒。
只是訓練歸訓練,那是能力訓練,而非標準計時,袁郭華也不敢想象正式的大賽中,蘇祖的個人能力竟然出色到這個地步,不但100米接近了電記10秒大關,200米也到了20秒關卡門口。
從去年亞洲錦標賽之前,袁郭華從蘇祖的上一個教練陸建明那裡把蘇祖給拉到接力隊,就看中蘇祖的短跑水平。
這是一個有著巨大潛力的年輕人,有著非常好的跑動節奏,從前半程到後半程,到沖刺,實力水平非常的完美,沒有像楊光宗一樣,前半程加速太慢的毛病,也沒有沈運保後半程能力不足的弊端。
從蘇祖今年創造歷史地拿下了田徑室內世錦賽60米冠軍的那時候起,袁郭華心裡就已經確定了蘇祖的實力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同儕,開始躋身世界頂級短跑名將的行列。
“用接力專案帶動個人專案,這個思路很對。如果不這麼練,蘇祖的彎道技術提升不可能這麼快。”
李志忠毫不吝嗇地將這次蘇祖能夠跑出200米新紀錄的功勞分給袁郭華,他自己的水平自己知道,在運動員的整體節奏,以及爆發力和體能訓練上,他思路清晰,有著很完善的訓練方案計劃,但是在針對運動員的起跑反應,彎道技術這些具體的細節上,還是有著薄弱的方面。
這兩個月的接力賽訓練,李志忠和袁郭華還有麥紹強等教練組成員充分的交流,可以說受益匪淺。
“我們的田徑專案,我們的短跑男隊是不是因你將迎來更好的時代呢?一如當初伊東浩司的崛起,帶動了整個日本短跑專案的突飛猛進,打破了我們短跑在亞洲的統治力。而現在,是不是有那麼一個人,將帶著我們這代人的希望,你們這代人的希望,去再次站上世界的舞臺。”
雅典奧運會,要來了啊!
1932年,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劉長春經過了三個星期的海上漂泊,站在了洛杉磯舉行的奧運會賽場上。
1936年,劉長春經過28天的海浪顛簸第二次站在柏林的跑道上。
偌大的一個中國,竟然連一個國家體育總局都沒有,有的,只是一個叫做“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的民間組織,舉辦運動會、運動員出國比賽,依靠的都是各界人士的捐款支助。
體育,在那個時代是什麼意義?
列強入侵,軍閥混戰,山河破碎,家國板蕩,“東亞病夫”的帽子戴在頭上摘都摘不下來。
一張張後人見到的照片裡,無不是身體孱弱,麻木不仁。
國強則體育強,國衰則體育衰。
朝鮮人孫基禎即便是以日本隊的身份出戰,但在柏林奧運會拿下了男子馬拉松的金牌,依舊振奮了當時大量淪陷區民眾的心氣。
直至今日,依舊有不少美國人的觀點,認為他們在二戰對德國的勝利,是從1936年奧運會開始的。美國黑奴後裔傑西歐文斯在這一屆奧運會上,在100米跑、200米跑、跳遠、4x100米跑4個專案上,先後在預賽、次賽、複賽、決賽中,追平世界紀錄3回,打破奧運會紀錄9回,拿到了4枚金牌,創造了田徑歷史上的奇跡。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在這樣的號召下,所以會有許海峰第一槍,會有鐵榔頭,會有體操王子,會有劉……一枚枚奧運金牌振奮國人的心氣。
無數的體育健兒以出色的成績向世人展現了我們家國內外的勃勃生機,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代代傳承,這根接力棒,交給你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