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王石達並未便此滿足,大約說,他身後的那位尊神完全不存在所謂滿足的情緒,而是差遣著些乃至連信仰都不曾真正降生的人類,掀起一場肯定傾覆清朝南方格局的巨大的風暴:“如此,便請諸位隨我一起去斬了袁凱那狗頭,以祭我等尊神原始天尊之名!”
這一幕對半天前的平靜國的確是無法假想的。
也可以一開始的平靜國的確是為了搶救水火倒懸中的庶民庶民而掀起叛逆動作,跟著勢力的伸展。作為首腦的天王洪全以及其餘隸屬諸王的心思卻悄然變化,嚐到了身處萬人之上地位這份滋味的諸王們漸漸偏向於建立另一個“朝廷”,而不是一開始所說的那樣均地權等繁華。
跟著諸王們思維的變化,底下計程車卒也逐步的落空了一開始那份為了世界庶民而戰的義勇和不服之意,他們更像是清朝的八旗號弟,領著皇家的食糧給皇家打仗,想要讓他們在沒有任何籌辦和待遇的環境下去打一場毫無勝算的仗幾乎是不可能的,更別說他們的首級諸王已經被翼王一鍋端的現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要曉得,新軍袁凱帶領的那些清朝為了抗衡西方列強而編練的當代化軍隊,跟那些拿著刀槍劍戟的冷武器軍隊完全不同,可以說裝備了整個清朝最尖端精銳的當代化裝備號稱清朝除卻艦娘以外的最高戰鬥力。
而平靜國便連步槍都湊不齊一千杆,又如何大約打得過這支壯大的新軍?
以前是由於兩邊各取所需——袁凱必要一個捏詞可以讓他不被調回京城,天王洪全必要一個捏詞讓他不繼續揮師北進惹惱朝廷肝火,於是能力夠連結兩邊的對峙,但現在……
一開始,回應翼王石達者寥寥無幾,乃至有幾個公開的反對,跟著那些反對者被石達處以怯戰之罪旗前斬首後,反對的聲音卻是消失了。
也恰是以那些鮮血為出發點,一種來自陳腐的秘密氣力開始向著每單方面的意識深處分泌,一點點的,遲疑未定的人變成讚許,退縮不前的人站到擠到最前方,而默然不語的人更是扯開了喉嚨,宛若要將平生中全部情緒一次性宣洩完一樣怒吼著——
某種殊死般的狂熱在每單方面心中醒悟,並跟著斬首臺上那把沾血的大刀擺盪而愈發熾烈。
“諸位兄弟,隨我殺賊!”
“殺賊!”
“殺賊!”
“殺賊!”
那狂熱的呼聲連續傳到了渺遠的崑崙山。
眉頭微挑,視野從擴大了十倍不止的香爐上挪開,姬光望向西南偏向。
默然半晌:“……開始了嗎。”
元豐十六年九月八日,翼王石達領平靜國兵馬二十萬一路殺向新軍編練所,載豐皇帝聽訊大為震動,號令袁凱廉價行事——連續的大敗已經讓這位清朝皇帝心身俱疲,不管袁凱如何不遵守令,但新軍只有一日存在清朝身後便有一層保證,哪怕他隨時大約背叛一擊也好於於毫無防備的露出在諸多掠食者眼前。
面臨著來自朝廷,來自皇帝的旨意,袁凱卻再一次的選定置若罔聞。
他有自己的原因。
如果真的遵守了皇帝的安排,那麼落空了南方基地的新軍勢必必要北遷,屆時載豐皇帝天然有無數設施從新奪回這支軍隊的掌控權,相反的,若是可以將平靜國一掃而空新軍反而可以以丟失沉重為由向朝廷要錢要糧,屆時山高皇帝遠的環境下哪怕是自封為王,成立第二個平靜國也不無不行。
遵循著這一心思,當平靜國的二十萬兵馬殺向編練所直指袁凱項上人頭的時候,朝廷最為精銳的八萬新軍索性從營地開拔,決定將這些亂民一掃而空。
元豐十六年九月十三日,兩支軍隊在長江以南發作死戰,但結局跨越了每個對這場戰鬥心存期待的人底限。
不管是正史野傳,後世對於元豐十六年九月十三日發生在長江以南的這場戰鬥都是語焉不詳,人們只能透過其時的時勢和格局變動大抵看出這場戰鬥的悠久影響,以此推斷它所蘊含的種種意思與象徵。
某種意思上,也可以真的惟有那些高高在上不老不朽的神明才清晰它的吧,但對於元豐十六年九月十三日身處於這片戰場上的人來說,這場戰鬥的惟有一個。
“殺賊!!!”
鞣製的皮革乃至擋不住略微厲害一點的刀刃,更別說面臨的是那些以化學火藥發作推進的槍彈,幾乎在這短短不到兩百米的衝鋒途中面前便有跨越三萬人始終的倒下。
這可以讓曾經的平靜國戰士喪膽的一幕在這一刻所激發的是愈勤苦懣的火焰罷了,前方的人倒下了背面的跟上,背面的倒下了更背面的擠上。
喜歡開局無敵的我怎麼辦請大家收藏:()開局無敵的我怎麼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