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宋朝時的果品也有各種加工技術。
如有荔枝、圓眼、香蓮、梨肉、棗圈、林檎旋之類乾果,蜜冬瓜魚兒、雕花金桔、雕花棖子之類“雕花蜜煎”,香藥木瓜、砌香櫻桃、砌香葡萄之類“砌香鹹酸”,荔枝甘露餅、瓏纏桃條、酥胡桃、纏梨肉之類“瓏纏果子”。
《荔枝譜》介紹荔枝的三種加工技術。
一是紅鹽,“以鹽梅滷浸佛桑花為紅漿,投荔枝漬之。曝乾,色紅而甘酸,三四年不蟲”,“然絕無正味”。
二是白曬,用“烈日乾之,以核堅為止,畜之甕中,密封百日,謂之出汗”。
三是蜜煎,“剝生荔枝,榨出其漿,然後蜜煮之”。
宋代市民對水果的需求量非常大,食店裡果子與飲食是平分秋色。
市民就餐時,一般是先上正食,然後再上水果,就像我們今天的拼盤。
水果既包括新鮮的水果,也包括曬制的乾果子、香藥果子等。
水果的種類五花八門,水果販子也很多。
東京的夜市非常發達,即使在子夜時分,還依舊能夠聽到水果販子的叫賣聲。
作為京城,東京汴梁的市民比其他小城市者有口福,可以吃到許多新的品種。
如江西的金橘,本為南方水果,由於距離遙遠、運輸不便的原因,東京的市民一般很難見到。
後來由於溫成皇后的鐘愛,江西金橘便在東京流行起來,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至於飲料的話,茶和酒是宋時最重要的飲料。
由於贏利豐厚,一直歸官府專賣。
宋人的製茶和飲茶方式與今人不同。
製茶分散茶和片茶兩種,按宋人的說法“唐造茶與今不同。今採茶者得芽,即蒸熟焙乾,唐則旋摘旋炒。”
焙乾後,即成散茶,片茶又稱餅茶或團茶。
其方法是將蒸熟的茶葉榨去茶汁,然後將茶碾磨成粉末,放入茶模內,壓制成形。
後一種方法不免破壞茶的蘸有範,降低茶的養分,逐漸被後世所淘汰。
然而在宋時,片茶卻是茶之上品。
有的片茶“以珍膏油其面”,又稱臘茶或臘麵茶。
還須指出,“唐未有碾磨,止用臼”,宋時方大量推廣碾磨製茶的技術。
片茶中品位最高是福建路的建州和南劍州所產,“既蒸而研,編竹為格,置焙室中,最為精潔,他處不能造。有龍、鳳、石乳、白乳之類十二等,以充歲貢及邦國之用”。
在江南西路和荊湖南、北路的一些府、州、軍,出產的片茶“有仙芝、玉津、先春、綠芽之類二十六等”,兩浙路和宣州、江州、鼎州“又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為號”。
散茶出產於淮南、江南、荊湖等路,有龍溪、雨前、雨後等名品。
四川茶的產量高於東南,但“蜀茶之細者,其品視南方已下,惟廣漢之趙坡、合州之水南、峨眉之白牙、雅安之蒙頂,土人亦珍之”。
蔡襄《茶錄》說“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