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出一張紙, 輕輕地覆蓋在刷了墨水的模板上, 略微按壓了一下, 待到墨跡漸幹, 再將紙掀開。
當他看到紙上清晰地浮現出一列列橫豎整齊的文字時, 李文柏忍不住微微一笑,而旁邊的李成的眼珠子幾乎要掉落了。
李文柏見著李成的模樣,笑了笑。低頭看著這頁紙和縣志上的原文字對照了一番, 比起原本縣志上手寫的文字, 這頁紙上的文字顯得更加工整,排版也更加整齊, 令人一目瞭然。
雖然表面上,從選出一個個木活字, 再將這些木活字按照順序, 排列在金屬模板上,然後刷墨水,印刷,這一過程相當地費時間。可以說這樣一遍下來的時間, 都夠手寫好幾頁了。但這只是一頁的時間,是在印刷一本書的前提下。
如果要印刷的, 是十本呢?一百本呢?甚至是成千上萬本呢?
手寫不知道要寫到什麼時候, 而且還容易出錯。但活字印刷,就顯得很簡便且快速了。如果有幾十套甚至是幾百套這樣的活字印刷模板,就算是數千上萬本書,印刷下來, 也就幾天的功夫。而且極難出現錯誤。
這樣的速度和準確率,放在這個時代,絕對是天方夜譚。
李文柏相信,如果改良宣紙和端硯的現世,會引起文人界的轟動的話,那麼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則將會引起整個印刷行業的大變革。這將會直接影響到書籍的傳播和儲存。書籍傳播的快了,那麼便將直接影響到無數讀書人的學習的質量。
簡而言之,這將是一個造福普天學子的萬世之功。
眼下既然活字印刷術做出來了,而造紙的工程也在按部就班的準備著,那麼下一步,便是尋找足夠有實力的商家了,而這一次,李文柏不準備找那群商人,對著李成說道,“隴右最大的書肆東家,帶到縣衙來,就說本官要和他談談生意。”
沒錯,他選擇的合作物件,就是隴右最大的書肆。
既然是印刷行業,沒有比書肆更迫切需要活字印刷術的了。當今大齊的所有書肆,印刷書籍都是用的雕版印刷術,不存費時費力,雕版的儲存也很是麻煩。李文柏相信,在活字印刷術面前,沒有那個書肆能夠拒絕與他合作。
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他自己。他現在的身份與以前不同了,以前是商人,可以想方設法掙錢,但是現在他是縣令,大齊的官商還是涇渭分明的。別看他現在頗受雍和帝賞識,一旦他敢在任時為自己謀私,哪怕是正經生意,傳到京都的某些言官耳朵裡,彈劾他的奏摺,怕是停不下來了。
所以,眼下無論他做什麼,都是以發展交合縣文化産業經濟,發展民生為前提。唯有這樣,才能在發展商業的時候,不至於受人詬病。
端硯的銷售沒有辦法,必須要走商鋪,此時活字印刷,李文柏想也沒想就只想要走書肆,關於銷售,他的心中早已經有了腹稿。
李成親眼所見了活字印刷的過程,顫抖著把書納入到懷中,深深對李文柏鞠了一躬。
到了中午,李文柏用過午膳後,覺得沒什麼事,便拿了一把椅子,靠在庭院裡閉目養神。
不得不說,春日正午的陽光,還是很暖和的,照在臉上,很輕柔,很舒服,不知不覺,便悠悠睡去。
但是沒過多久,睡意正濃的李文柏的耳邊,就傳來了李二的聲音。
或許是這些天用腦過度,思慮得太多了,李文柏睡得很沉。直到李二輕輕推了推他的肩膀,他才緩緩睜開雙眼。
李二的表情有些尷尬,他也不想叫醒李文柏,但這件事情比較急,他只能這麼做。
李文柏也不怪李二,他清楚,沒有重要的事情,李二不會叫醒他。
“說吧,什麼事?”
“大人,端山那邊,那五個商人已經制定好了端硯的製作工序,想請大人親自去一趟,好定下來。”
李文柏瞭然,原來是那五個商人已經定好了工序方案。果然是行家,動作倒是挺快的。
這是大事,李文柏也不拖延,清水洗了把臉,醒了醒腦子後,便坐上馬車,在立二等人的護衛下,向草場的方向趕去。
等到了草場,已經是未時末了。草場的天空湛藍,午後的陽光照在廣袤無邊的草原上,時不時有微寒的春風吹過,掀起一陣一陣的草浪起舞。
李文柏一下馬車,便有一股淡淡的香草和泥土的氣味傳來,不禁有些心曠神怡。
一連過了五天,端山周圍已經架起了不少木製架構的架子和高臺,看模樣,應該過不了幾天,百姓們就能開始開山鑿石了。
工地的不遠處,有幾個臨時搭建的木棚,是專門供百姓們休息和吃飯的地方。沒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點,就會有來自縣城或者附近鄉村的婦人帶著準備好的飯菜,來到這裡給自家夫君食用。
有些家隔得遠的,或者家裡忙著春耕,沒空送飯的,也不會餓著。因為李文柏早就考慮到這些,早就命令工地的廚子備好了粥食和茶水,只要到了休息的時間,百姓們就可以道木棚子這邊吃吃粥喝喝茶。可以說是相當的人性化了。
“大人,也就是您,要換了別人,哪能想的這麼周到。您看看這些工人們的待遇,就是京都的工坊,都沒這待遇啊。”李二牽著馬,一邊看著四周的佈置,一邊著。
“百姓們與我們是僱傭關系,不是主僕。說白了,就是合作的關系。他們為我們付出了勞動力,在待遇方面,我們自然不能虧了人家。”
李文柏說的是實話,在僱傭方面,他還是本著後世的思想和理念。老闆和員工的關系,永遠不只是勞動力換工資這麼簡單的等價交換。作為老闆,只有真正為員工著想,謀取福利,才會得到他們真心的擁戴,工作起來也會更加用心。員工的幸福度,永遠都是一個企業能否長久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
這個道理,即便到了大齊這個時代,依然通用。
但是李文柏這個想法,聽在李二的耳朵裡,卻是完全的陌生。畢竟是兩個時代的人,想法不能共通是難免的。於是李二很理所當然的,把李文柏的說法,當成了是自家大人一心愛民,為民謀利。
“呃……雖然聽不大明白,但百姓們都說,大人您這是菩薩心腸。”
“菩薩心腸?”李文柏淡淡一笑,有些意外,搖了搖頭,說道:“不,我只是個普通人。”
主僕二人邊走邊聊,最後在最邊上的木棚子裡,看到了那五個商人。
此時這五人正圍在一起,商討著大致確定下來的工序方案。見到李文柏來了,都連忙起身嗎,躬身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