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流方面也做得可以,現在進入嶗山府的流民明顯少了,不來的,或不會來,或已經來不了了,根據各縣城報上來的數目,統計起來,約有八萬多人,真算得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人數落實了下來,其中願意從軍並符合要求的青壯有一萬之多。
這個比例相當之高!
不過也不算奇怪,落難逃荒,婦孺老弱很難生存,能活下來的基本都是青壯。
從某個角度看,這便是優勝劣汰的殘酷之處。
而今消耗糧食的大頭,其實便是軍營。練兵需要海量的糧食,才能把兵給養得彪悍強壯。
周分曹道:“公子,莫軒意在新宜縣練兵,曾出兵三次,都是出境剿匪,頗有斬獲,幾乎可以自給自足,這極大減輕了負擔。嗯,這事,公子你以前批準同意了的。”
陳三郎點點頭,確實有此事。
最開始的時候,是莫軒意上書請示,說這樣一舉兩得,既可以練兵,讓新兵得到實戰的機會;又能收繳到許多物資,從而獲得供養……
不得不說,莫軒意的確是一員難得的將才。
剿匪養兵,其實也不新鮮,歷朝歷代都有例子。雍州自從戰亂,民不聊生,匪盜便層出不窮。佔山為王,嘯聚山林,數不勝數。嶗山府境內算比較穩定的,少見大股賊寇,但別處就不是這樣了。
所謂匪盜,也許他們本來都是平民百姓,不得已為寇。但不管怎麼說,殺人一旦殺了開頭,便沒有回頭路。走上了這條路後,燒殺擄掠,那是稀鬆平常的事——陳三郎進入雍州,一路上就遭遇了好幾撥。
所以,對於莫軒意出兵,陳三郎當然不會阻攔,當即允許,讓莫軒意便宜行事。
這算是一種放權,也是信任。
陳三郎既答應給莫軒意練兵,就不怕他擁兵自重,別有圖謀。至今為止,莫軒意做得相當出色,打掉了鄰近府城好幾處賊寇,收繳到大批物資。麾下新兵雖然有不少損傷,但經歷這些拼殺搏鬥後,他們成長的速度驚人,戰力直升。
聽完周分曹的陳述,陳三郎知道在近期內,府城的運轉不會有太大問題,只要捱過這個寒冬,開春之後,田野破土,便將萬物向榮。
這也是府衙班子搭建完善,運轉有序,所帶來的成效。即使陳三郎不在,也能正常做事,解決問題。
一直以來,陳三郎都在推行這樣的策略,只要時機成熟,便可形成制度。
一人之力,畢竟有限;制度之下,人人執行,才能成大勢。
處理掉一些事務,到了中午時分,陳三郎不回後宅用膳,而是走出府衙,朝著道觀而去。
進入道觀院子,童子明月神情欣然地迎上來,微笑道:“大人來了,快請進。”
陳三郎問:“你家觀主可在?”
“他昨日下山,正在觀中,我這便去通報。”
聽到童子的回答,陳三郎點點頭。道士在就好,不用跑嶗山一趟,可節省下許多時間。
過不多久,一身道袍的逍遙富道晃出來了,滿臉油光,生活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