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開口說道:“荀文若乃漢室忠臣,儘管在曹操麾下,也為我大漢牟利,後看清曹操面目,離開曹操,這些年教導我兒學問,獻計獻策不圖功名,奈何文若不願出仕,我便封文若為太傅,以示尊崇。”
太傅位在三公之上,一般是虛職,又或者是人死後的贈官,是非常大的榮譽。
不過荀彧並不在此間,沒人出來謝恩,一眾文武也面無表情,這跟他們沒有關係。
說完荀彧,劉備看向諸葛亮:“孔明上前聽封!”
“微臣在!”諸葛亮拱手而出。
劉備看著諸葛亮說道:“當初朕窮困潦倒,得請軍師出山,方才有今日之盛,軍師勞苦功高,無人能及,朕今封汝為大司馬,武鄉侯,賜食邑千戶,位列三公,專司天下武職。”
大司馬,也就是太尉。
秦始皇嬴政一統六國,建立秦國之後,確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當時的三公分別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後來秦國滅亡,兩漢三公時常變更,有時候是司徒,司空,司馬,有時候則是司徒,司空,太尉。
這大司馬,其實也就是太尉,乃是三公之首,乃是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
“微臣謝過陛下!”諸葛亮微微躬身,謝過劉備,寵辱不驚。
坐在左邊第一位的劉禪眼中閃過一絲瞭然之色,如今的炎漢與歷史上的蜀漢不同。
蜀漢建立前就經歷了襄樊之敗,而且龐統,法正等病逝,人才凋零,故而劉備建國後,選擇設立丞相制度,由諸葛亮統籌全域性。
而如今,炎漢人才濟濟,徐庶,法正,龐統等人皆在,如此一來,就不可能讓諸葛亮一個人統籌全域性,因為丞相制度和三公制度是相沖的,有了丞相,就不方便冊封三公了,因此現在就只有實行三公制度。
但是太尉一職,又不足以顯示劉備對於諸葛亮的恩寵,故而劉備將太尉復改為大司馬,如此諸葛亮便是百官之首。
其實人才多了,也不好。
如今劉備麾下,有諸葛亮,徐庶,龐統,法正四大文臣,而三公只有三個,而且太尉,大司馬的職能是武官,這樣一來,關羽,張飛那裡又不好封賞了。
劉禪心知,如此一來,就會出現職能相沖的局面。
劉備繼續說道:“龐士元隨朕久矣,率兵入川位居首功,坐鎮荊州數年,屢次擊敗江東入侵,可謂勞苦功高,下令召龐統入京,授予司徒之職,封宜鄉侯,賜食邑八百戶!”
司徒之職,是掌管軍國支計的,也就是後世的戶部尚書,同樣是三公之一。
不過諸葛亮的司馬,前面有一個大字,是大司馬,而龐統的則只是司徒,如此一來,高下立判。
原本歷史上,劉備建立蜀漢,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至於司馬和司空兩個位置空缺。
之所以授予許靖三公之職,是因為許靖的名望太大,可是如今,蜀漢人才濟濟,許靖真實能力不行,根本坐不到這三公之位。
劉備隨後又看向法正,說道:“孝直隨我多年,屢獻奇謀,今授孝直司空之職,封陵鄉侯,賜食邑八百戶,位列三公。”
“微臣謝過陛下!”而法正相比諸葛亮的寵辱不驚,就顯得興奮多了,歡迎鼓舞的接受了冊封。
劉備冊封完三公,又看向許靖。
沒辦法,許靖的能力根本做不得三公,但這個人的名望太大,若不給他封個官,劉備便會失去四海士人之心了。
但三公已經封出去了,給許靖封個什麼官職合適呢?劉備也有他的辦法。
劉備看著許靖說道:“文休乃大漢名士,德高望重,今加封文休為太師,兼掌典學校尉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