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尋楊大師,也是為了向他學習那般出神入化的雕刻之道罷?
您這樣大的年紀,仍舊能精進學習,多少年輕人都比不得您的。”矮漢如是說道。
老者悶悶地應了一聲,拄著柺杖低頭行過幾級山階,良久後才在矮漢要提起別的話題之前,開口道:“世間也不是隻有雕刻之道,可以出神入化,鎮壓鬼祟,救度群生。”
他語氣之間,隱隱有些不甘。
矮漢一世未聽出其言外之意,只是順著他的話答道:“是,是。
不論道佛二門,亦或是灶王神教、端公、儺神、巫教之中,都有鎮壓詭邪的法門,我有一族侄,就被灶王神教中大脈‘陰喜脈’看中,成了灶班弟子。
那個族侄父母被詭所害,吃百家飯才長到十歲,如今成為了灶班弟子,只要好好修行,日後說不得能被玄門挑入鎮詭隊中,從此就是一片坦途了。
天下法脈,盡歸玄門。
連雕聖楊大師,都是玄門中人。
如今世間,不論是法脈弟子,還是秀才高士,除了在朝廷做官來報國以外,還多了一條路——拜入玄門之中,一樣可以報國救民,一樣能得功名利祿,一樣能流芳後世……”
這個矮漢開口吐出一連串言語。
其面貌粗黑,似是常年做苦力的粗人,但言辭之間,卻又不像是個粗人,反而文鄒鄒的,應該有些學問在身。
矮漢還在言語著:“玄門聖人與當朝皇帝,可謂一陰一陽,一位總攝天下鎮詭之事,一位執掌黎民生息之道,二者相輔相成。
若是我以後能拜入玄門之中,不知是否能一睹聖人風采?”
今時民間,對於那位玄門‘聖人’的尊崇,隱然已經蓋過了當朝皇帝。
畢竟,在天下各處鎮壓鬼祟,還人間以清明的鎮詭隊、諸法脈,皆出自玄門。
天下百姓對於玄門聖人帶來的改變有更直觀感受。
老者默默聽著矮漢充滿憧憬的言語,不知為何,他面色一時間有些複雜。
他嘆息了一聲,同矮漢說道:“你來尋楊惠之修習雕刻技藝,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拜入玄門?”
“是啊。”中年人點頭道,“我年少世讀書,考取功名不成,家中無餘財供應了,我便出來一邊做活一邊讀書,人到中年,依舊一事無成。
後來玄門大興,我那時便自學了雕刻,只是雕刻些小玩意沿街售賣,從來未想過,這般技藝也能用以鎮壓鬼祟,亦能為玄門所用。
於是就起了拜入楊大師門下,徹底學成這門技藝以後,再拜入玄門神工局中的想法……”
“想法也是不錯。”老者出聲說道,“但雕刻之道之所以能出神入化,鎮壓鬼祟,是因為內藏作者與天地交感的真意。
那縷真意,才是鎮壓詭邪,乃至使詭邪為人所用的關鍵。
此種天人真意,就不止出現於雕刻之中,就是書畫、詩文之內,亦有天人真意的存在。
你……”
他話未說完,矮漢已經滿面興奮,恍然大悟道:“所以怪不得天下間經常傳言玄門聖人在某某地,與某某秀士吟詩作畫之類逸事!
我原本還以為這是聖人在天下四處遊山玩水,相見友人。
如今來看,他請那些秀才高士吟詩作畫,是了您說的那‘天人真意’?!”
老者聞言愣了愣,旋而笑道:“你倒是聰明。
對那位聖人也確實是關注得很。”
“您有這樣的學識,一定也不是庸人。”矮漢咧嘴一笑道,“我們一起走了一路,我還不知道您尊姓大名?
您叫我王全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