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大戶人家,庫房糧倉皆修建得非常雄偉,並未湮滅於洪災之中,自然擁有無數存糧。而且他們擁有的良田皆地處水土肥沃之地,每年收上來的租子數目著實可觀,遠非彭城這方窮山惡水的糧食產量所及。
糧食並不是讓他們白拿出來,譚吉立下字據、蓋了官印,等賑災糧款抵達後,必定按照市面上的糧價付錢給他們,同時也為他們請功,減免相應的稅務。
想繼續在桐城生活,很多人要給縣太爺面子,何況縣太爺並非強取豪奪,得不到糧款縣太爺就得欠自己一個人情,便拿出自己所能拿出的糧食。
其中最扎眼的就是李家大戶,李家的兒子參加科舉,已經中了秀才,知道譚家老大人桃李滿天下,袁家的袁晨字子羽者就是他的門生從此平步青雲,巴不得在譚吉跟前留下好印象,幫譚吉解決燃眉之急,因此二話不說,當即就免費捐獻出五千石陳糧,八千石新糧。
桐城富戶踴躍,宿城富戶不甘示弱。
譚吉很快就籌集了到四萬石陳糧,三萬五千石新糧,乃稻穀、麥子兩樣,另有一萬石玉米和一萬五千斤紅薯、紅薯乾等雜糧。
其中王家出了大力,陳糧、新糧皆獻上萬石,同時帶來了賑災糧款遲遲不至的原因。
朝廷先後發下了兩筆賑災糧款。
一筆是先前彭城上奏說本地大澇,秋季顆粒無收,夏季莊稼已死,災荒在即,按照受災範圍,朝廷發下了兩百七十萬兩銀子的賑災糧款,彭城該得一百萬兩,分到桐城至少應有十萬之數。先前的災荒,彭城並非每個縣城都受了災,也有秋季收成很好夏季可期的縣城。
另一筆是得知黃河決堤後發生洪災和瘟疫,朝廷發下了九百八十萬兩銀子,發往受災的四省之災區,彭城距離黃河最近,受災最大,該得三百二十萬兩銀子。
這兩筆銀子都不是直接從國庫裡撥出發往各地,而是下旨命人從兩江收上來的稅銀中取出,然後購買糧食和藥材送往災區。
京城距離彭城太遠,怕耽誤救災事宜,而江南卻很近,買糧運糧十分便宜。
當今聖人秉承太、祖皇帝的治國之道,並不拘泥於一格。
前朝是無官不貪,當今是無官敢貪。
太、祖皇帝生平最恨貪官,在位期間,不知道斬殺了多少貪官汙吏,然而他對自己的親人經常網開一面,導致其貪慾日甚。
這兩筆賑災糧款就是被端慧大長公主的兒子王超和女婿許琳聯手吞下了大半,另外一小半又有部分被下頭的官員收入囊中,只剩寥寥數十萬兩,所買的糧食已經送往各省的災區,唯獨漏下了彭城,至今竟是一粒糧食未得。
當今聖上當然沒有把這樣的重任交給王超和許琳,另有欽差重臣主管此事,只是不知道王超和許琳用了什麼手段,竟然讓欽差重臣為他們所用。
譚吉得知後,咬牙切齒地道:“恐怕是我連累了府城及其麾下的桐城和其他縣城!”
他譚吉,竟是千古罪人!
桐城有譚家舊僕慷慨贈送糧食渡過難關,別的縣城可就沒有這份運氣了,自災後死傷無數,也餓死了無數!如果他們及時得到糧食,許多人完全不會死!
秀姑從張碩說了這件事,不由得目瞪口呆!
“咱們這裡遲遲等不到朝廷賑災的糧食,竟然是因為端慧大長公主的兒子和女婿侵吞了賑災糧款?為什麼?為什麼剩下幾十萬兩銀子又獨獨漏下了我們這裡?但凡有一點糧食送過來,便能少死很多人。縣太爺為何說是他連累了彭城?”
“原來,端慧大長公主的女兒曾經榜下捉婿,看上了咱們縣太爺人品風流,誰知咱們縣太爺已經娶妻生子。端慧大長公主及其女倚仗權勢,請了太、祖皇帝的旨意,命咱們縣太爺休妻,縣太爺不願意,堂堂狀元郎險些被外放到不毛之地為官。即使如此,縣太爺還是到了咱們這個窮鄉僻壤,連任十餘年。”張碩將自己打聽到的訊息說了出來。
秀姑聽了這番緣由,不知道用什麼話來形容端慧大長公主和她的女兒。
張碩又道:“還有一事你聽了,一定更加驚訝,這件事已經傳得沸沸揚揚天下皆知了。咱們城裡的王家老太太竟是端慧大長公主駙馬盛國公的原配夫人!盛國公原是前朝世家子弟兼朝廷重臣,見前朝呈日暮西山之態,便攜家帶口投奔了還沒有開國登基的太、祖皇帝,當時是華王。後來盛國公為了攀附當時還不是公主的端慧大長公主,就休了王老太太,連兒子都過繼給早夭的長兄了,王老太太不得不改嫁大伯牌位,和婆母兒子退避桐城三十年!咱們縣令夫人諸葛夫人就是王老太太的孃家侄女。”
“這麼離奇?”細細聽完一切來龍去脈,秀姑覺得簡直比話本子裡寫的還精彩。
王老太太被休改嫁、縣太爺不畏強權,更加凸顯出端慧大長公主一家的無恥狠毒,最可恨的是,他們居然因私憤而置萬千百姓於不顧!想必端慧大長公主之女看中縣太爺,未嘗不是因為縣太爺的妻子諸葛氏是王老太太的侄女。
秀姑總算明白譚吉說自己是千古罪人的原因了。
不過,即使沒有他,面對端慧大長公主兒子和女婿貪汙的手段,這些百姓仍然是死路一條,幾十萬兩銀子的糧食,還不知道是什麼糟爛的糧食,哪裡夠四省災區百姓果腹?他們桐城一縣幾個月的口糧就去差不多四萬石糧食!
喜歡棄婦再嫁請大家收藏:()棄婦再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