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1章

相比於這些還需要排隊出門的考生, 秦子軒就要舒服的多了, 他可以輕輕鬆鬆的從專用通道出去, 回府好好的洗漱休息放鬆一下。

不過這是獨屬於醬油黨的待遇, 那些正經的考官們,此時還是在那小屋子裡面憋著,而且相比於前幾天,只需要悠哉悠哉的答答題。

這會的考官們,算是正式進入到了緊張備戰狀態, 那場面,與那些參加科考的考生, 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區別,一個個的面色都極為凝重。

沒辦法, 不凝重嚴肅也不行啊,這會試可是科舉的最後一關, 選中的人是要帶過去給皇帝過目的,但凡出一單差錯,可能就會是無數個人掉腦袋的下場。

這不是考官們自己瞎想,而是在太宗那一朝的時候,就真真切切的出過這種事, 那會大乾剛立國不過五十年, 天下需要算是安定了。

科舉考試上來的官員也不少了,不再像是再往前那樣,得需要舉人去做縣令了,可相應的, 其他問題卻也很突出,就比如這南北考生的比例。

因為從前戰亂的影響,北方的很多典籍文書都失落了,那些文人大儒們也有很多都遭殃了,整個文化階層可以說是照以前直接跌落了不止一個層次。

而相比於北方,受戰亂影響比較小的南方,就要好得多了,甚至在戰亂禍害北方士子圈的時候,南方還沒少接受那些逃難過來的文人和各種各樣的典籍書冊。

這麼此起彼伏的,也就導致了北方士子的水平與南方士子的水平,差距太過巨大,當然,這些差距,在會試以前,是不顯眼的。

因為各省各府都是各考各的,各地有各地自己的名額,南方與北方也不是在一起爭那個名額,彼此之間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沖突。

不過到會試的時候就不行了,那是全天下的學子們一起科舉考試,可不存在什麼不沖突的說法,而科舉考得是真才實學,差距過大的情況,就是上榜者沒有一個北方士子。

其實要說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南北方的文化差距擺在那裡,可關鍵是,那屆的考官們,全都是南方人,沒有一個北方人。

這下子,那可就是捅了馬蜂窩嘍,那些北方來的舉子們,哪個會承認自己比人差呢。

而且,就算是他們承認了自己可能水平不過關,會有人承認整個北方士子的水平都不過關,都比不上南方人嗎。

這肯定是不可能的啊,所以,在看到一個北方人都沒有上榜之後,這些舉子們就開始鬧起了事來,人家也不說別的,只三個字,那就是不公平。

簡而言之,就是這屆科舉有貓膩,肯定是那些南方的考官們,偏向自己的家鄉人,這個說法,在現代看來,或許顯得有些可笑。

但在那個時候,同鄉同窗同榜都可以算作是天然的盟友,所以這個說法一經傳出,那是非常有市場的,基本上大多數人都認為很有道理。

畢竟一屆科舉,一百多個名額,怎麼可能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就算是學問再如何差,那也都是一個個考上來的,不是濫竽充數的,怎麼可能一個人都考不中呢。

這件事情鬧到後來,已經不只是北方計程車子們大喊不公了,就連北方在朝為官的都站出來彈劾了,而在群情激奮的情況下,太宗自然也是下旨徹查了。

最後的結果,自然是顯而易見,那一屆的所有考生都被罷滿了功名,發配到了邊疆,而考官們,則是全部罷官免職,直接便砍了腦袋。

而藉著這件事情,在那些血淋淋腦袋的震懾下,太宗成功的推出了南北分榜的政策,這個決議不是一時興起得來的,而是早就已經想了很久的。

不過在這次科考舞弊案之前,南人的勢力太過龐大,朝廷上很少有北人的身影,所以事情的阻力太大,就暫時的壓制了下來。

其實,有的時候靜下心來想想,一屆的考官們怎麼會都是南人呢,而那些被錄取計程車子中,怎麼就真的全然沒有一個北人呢。

那些考官們也不都是傻子,他們難道就不知道這樣做,會引起多大的非議嘛,自古以來,科舉舞弊案,考生鬧事的還少了嘛。

別人是怎麼想的,秦子軒不知道,但在知道這件事後,秦子軒一直覺得,這裡面肯定是有其他人的手段,而那個其他人是誰,這個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

話題有些扯遠了,總之,在那一次血淋淋的例子震懾下,此後每一屆的科舉考官們,都是萬分小心的,寧肯小心謹慎的過了頭,也絕不去行差踏錯一步。

像是什麼大膽取材,取有爭議的卷子為頭名,這種小說中時常會發生的事情,至少在大乾的科舉考試中,是絕對不會出現的。

敢出奇,嘿嘿,那你就是情等著被罷黜的命運,沒有一個考官敢冒著掉頭的風險,把這樣的卷子拿到聖上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