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朱常洛也不賣關子,繼續說道。
“父皇容稟,倭國雖是撮爾小國,然地理位置獨特,我大明既於其地設立通商口岸,備倭軍更是為守護在倭國交易的大明商人而設,自然不可不收商稅,單此一筆,即可彌補軍費之缺!何況商賈出海,雖不受倭國管轄,卻當持我大明市舶司證明,凡未曾持有市舶司證明者,一律視為偷渡,其在倭國境內所遭遇的一切意外,不受備倭軍保護!”
倭國雖小,可卻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大明和其他各國的交易幾乎都要經過此地,而備倭軍設在這裡,單純收商稅,就能賺的盆滿缽滿,大明最富的人不是國家,而是那幫商人,如今朝廷允許他們前往倭國交易,稍有頭腦的人都能看到其中蘊藏的商機,想必區區商稅,絕不在這些人的眼中。
何況倭國和大明不同,這些商人在大明境內可以肆無忌憚的逃稅,但是到了倭國可就不同了。
那地界雖然名義上有所謂的“天皇”,可實際上已經亂成一片,各地紛紛割據,火拼之事時有發生。
不想繳稅,可以!
只要被發現有一次逃稅的經歷,就將永遠失去備倭軍的保護,也就是說,在倭國境內無論遭遇到什麼,備倭軍都不會管。
而沒有備倭軍的保護,這些身懷鉅款的商人簡直就是移動的財寶箱,倭國可有的是亡命之徒。
相比之下,朱常洛覺得,只要有點頭腦的人,都會乖乖的將商稅交出來,畢竟錢和命比,肯定是命更重要。
這其中的道理,不用解釋,朱翊鈞也能看得明白,所以聽到這個法子,他頓時便眼前一亮,大明的商稅,雖然稅率低,但是若是照實收,其實是不少的,商稅之所以少,便在於逃稅太過。
而在倭國境內,顯然可以做到基本杜絕逃稅的狀況,若是真的能夠做到的話,支撐備倭軍的軍費還是不成問題的。
更何況,朱翊鈞的心頭甚至冒出了一些奇怪的想法,既然倭國並非大明境內,那麼所收的商稅,是否也可以和大明境內不同呢?
不過還未來得及細想,便聽得朱常洛繼續開口道。
“父皇容稟,其實商稅還是小頭,倭國地處偏僻,但是金銀銅礦産豐沃,兒臣與倭國條約上已有約定,若大明勳戚商人購得土地田産發現礦脈,倭國不得幹預開採,但是同樣的道理,既然他們是託庇於大明的保護之下,才能開採礦脈,自當繳納礦稅!”
礦稅!
聽到這兩個字,朱翊鈞頓時有些口幹舌燥,要知道,他這幾年的內庫之所以充裕,可全都是靠礦稅撐起來的。
若是倭國真的如朱常洛所說,礦脈豐沃,那麼礦稅所得,可就不是區區商稅能比了。
與此同時,他也猛然醒悟過來,為什麼朱常洛要將備倭軍的軍費從內庫撥付出去,這簡直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啊。
僅僅支出一部分軍費,就可以得到如此大的收益。
更妙的是,還可以堵上那幫大臣的嘴巴,誰讓你們當初喊國庫空虛來著!
0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