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父猜,“三毛錢?”
李哲鼓勵,“大膽一些。”
王秀英猜,“一塊。”
李哲比劃了一個手勢,“一斤黃瓜十塊錢。”(資料來源,1989年三元朱村越冬黃瓜價格,有明確資料記載)
“啥!十塊錢一斤,俺沒聽錯吧。一斤肉才兩塊多,都能買四五斤肉了,哪個傻子會花這些冤枉錢?”王秀英瞪大了眼睛,
老李也覺得不可思議,“老二,你沒記錯吧。夏天的黃瓜才八分錢一斤,這差了一百倍還多呢。”
“爹、娘,有句老話,物以稀為貴。
放在古代,這是要進貢到皇宮裡的,有錢也買不到。”李哲趁熱打鐵,繼續說,“我想建個冬暖蔬菜大棚,你們覺得咋樣?”
王秀英和丈夫對視一眼,試探道,“建這個大棚要花不少錢吧?”
“對。”李哲記不清現在的物價,無法說出具體花費。
王秀英有些為難,“老二,你想幹事業,娘是支援的,但得跟你交個實底。前兩年,你哥結婚花了不少錢,咱家現在也就有幾百塊錢,多了真拿不出來。”
李哲知道家裡的情況,這年頭不光是自家窮,大家都窮。
“娘,這也不是著急的事,我再琢磨琢磨。”
“對對,好事多磨,慢慢來。”老李接了一句,站起身,“粥煮好了,一會該涼了,咱們先吃飯吧。老三,吃飯了。”
夏天太熱,屋裡就像個大號的蒸籠,根本沒法生火做飯。
老李在樹蔭下搭了個臨時灶臺,做飯燒水。
等天氣轉涼,就去東屋旁邊的小廚房做飯,小廚房的灶臺連著東屋土炕,晚上睡覺都是熱乎的。
堂屋也有一個灶臺,連著西屋的土炕,冬天燒熱水、煮粥,屋裡暖和了,西屋土炕也熱了。
王秀英將大鐵鍋端進堂屋,放在地面支架上,掀開鍋蓋,開始盛粥。
村裡已經通電,但李家還沒有養成用燈習慣,天黑前準時吃飯。
李哲坐到方桌旁,方桌很矮,還沒有他的膝蓋高,夾菜的時候還得俯身,很不習慣。
他很久沒吃母親做的飯,夾了一筷子豆角放進嘴裡,調料只有鹽、醬油,味道有些寡淡。
玉米粥有些粗,喝起來拉嗓子。不吃肚子又餓。
桌對面的小丫頭也沒動筷子,扁著小嘴,“娘,俺想吃西紅柿。”
“外面筐子裡有,自己去洗。”
小丫頭低聲說,“俺想吃白糖拌西紅柿。”
“家裡沒白糖了,等過年買了白糖給你做。”
“娘騙人,過年都冬天了,哪還有西紅柿。俺現在就想吃。”
王秀英輕嘆了一聲,夾了一筷子豆角放到女兒碗裡,“夏天太熱,白糖放不住。小娜乖,等過年買了白糖,給你蒸糖包吃。”
小丫頭嚥了咽口水,沒再說話,低頭喝粥。
看著瘦的像竹竿一樣的妹妹,李哲心裡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