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錢?”砂三里嘗試著問道。
“長老,玉米1元一斤。”
“真的1元錢一斤啊。”
“一個人一天只能買一百斤,你別買太多。”姑娘們看著發呆的人群,露出服務行業的標準微笑。
“一百斤夠了,哈哈,我也沒太多的錢。”
在旁邊是一個更大的金屬桶,裡邊裝滿了……麵粉?
稍微貴一點,1.5元一斤。
在旁邊,還有一個裝滿了土豆的箱子,多的數不過來。
價格便宜,八毛錢一斤!
還有什麼麵包樹的果實,從來沒吃過的東西,2元一斤。
只是一下子,砂三里懵了!
他兩隻眼睛瞪得渾圓。
“這這這……哪裡來的這麼多糧食?”
“這麼便宜,還吃什麼仙人掌啊?!”
“族老,以前的集市,是這樣的嗎?”旁邊有村民問道。
砂三里有些尷尬,你能不能別問?
這場面深刻詮釋了,貨幣的本質是信用關係。當貨幣的錨定物,糧食,出現後,信用足夠穩定,大夥反倒傾向於持幣觀望了。
手裡的兩百塊錢,到底買哪一種?!
他感覺自己的心臟正在狂跳,拿捏不定主意了。
算了,再看看吧!
不著急。
砂三里把“全買糧食”的想法,拋到了九霄雲外。
再向前走幾步,他看到了……剪刀、菜刀,好多好多的金屬工具!
“剝皮刀:28元/把”
“菜刀:29元/把”
“剪刀:22元/把”
“犁耙:33元/個”
“草叉、釘耙:21元/個”
“不鏽鋼臉盆:18元/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