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還是到了黃梅季。
時間不等人, 吳優只剩週末兩天時間籌錢湊夠首付。事趕事,她檔期卻分外得忙。週五剛一下班,就被兔姐拐到“雨夜”小酒館。
天氣是難得的晴朗和煦, 大約是入梅前最後一段好時光。自從琢子去了北京,姐妹們的小聚也是不易。
沈南雨最近卻有點鬱悶, 剛剛出差回來, 一臉煩躁的神色。
她們進門的時候, 就看到一身商務裝扮的沈南雨, 只把西服外套脫了, 襯衫袖子挽起,正在無奈地啜飲著一杯威士忌, 應該是出了虹橋就徑直到了店裡。
吳優大致知道李執和沈南雨最近在忙什麼,他們年前推出的線上潮流品牌流量很好, 聲勢不錯。在拿到佰嘉投資也就是陳宴任職的投資公司)的首輪融資後,決定選擇一個熱點城市開設首家概念體驗店。
日暮的時候, 李執給悠悠發了資訊說留在公司加班。從窗子裡眺望下去, 延安高架上車水馬龍,城市的脈搏恆久跳動。高架兩側的盆栽月季已多頭爆花,在落霞的餘暉裡招搖, 又漸隱入暗夜。
李執有點煩躁。華燈初上、涼風習習,此刻本應在家中的露臺上,洗完澡後換上家居服, 一起喝點小酒、看部節奏緩和的電影。
下週就是陰雨連綿的黃梅天,眼前的光景算得上彌足珍貴。
沈南雨下午在外地出了會議室, 就跟李執打過電話商量, 當前專案最關鍵的一環依舊在卡殼,必須解決。之後, 李執不得不重新找了做市場和品牌的下屬,討論備選方案。
吳優和兔姐窩在一角,聽沈南雨在那邊吐槽。
他不像吳優那樣父母南北結合、飲食糅合,也不像李執早年出差頻繁、口味偏好已被撫平。沈南雨是那種典型的江浙清淡口味,日常陪兔姐探店,遇到辛辣刺激的食物,躲得遠遠地不肯近前。若是想哄他吃上一口,定會像壯士就義一般,不肯妥協。
這次出差去了蓉城,川渝菜果真名不虛傳……紅豔豔一片,沒幾個適合他吃的。
再加上洽談結果不合心意,沈南雨捂著腮幫子,真上火。
吳優瞭然,難怪李執今天無緣無故爽了自己的約,下班時她還腹誹他:做自己的老闆,還不能安排自己的時間啊?
……真的不能。制定好的宣傳策略、空轉的資金成本、特定的營銷節點,專案運營一環扣一環。卡在一個節點、整個進度就會拖延,問題出在品牌的概念店選址上。
吳優最近沒怎麼插手過李執的公司,自從她拒絕了他的邀請,他們公司外聘了策略總監,兩人間工作聊得很少。
剛剛住在一起時的場景還歷歷在目:那時兩人只是名義上的“同居”,在客廳的工作臺前一本正經地分析著業務、品牌等等。
只是偶爾,暖氣燒灼,悠悠感覺脖頸的肌膚好燙。李執比自己高一頭,討論專案時,有意無意地,總喜歡俯首貼在她耳邊說話。
更深露重,在初冬的寒夜裡。男人低沉的聲音伴著淺淺的呼吸襲來,讓悠悠赧得近乎想別過臉,只能幾次三番藉著喝水掩飾。
悠悠從來沒有在工作時刻如此分心。不需要質疑自己,只應該懷疑環境,她覺得家真不是個適合辦公的地方。又或者,某人是故意靠得那麼近、存心刷存在感麼!
從李執的角度看下去,新浴後的悠悠發絲揮散著馥郁的花香調洗發水味。這比任何香水都更有侵略性,帶著水蒸氣的濕潤味道 ,像蓮蓬頭灑出的熱水讓人無處躲閃。
沒吹幹的一綹發尾偷偷洇下一滴,悄咪咪地滑下去,水漬在白瓷上劃出痕跡。輔以紮不起來的碎發,及附在耳骨上的絨毛。
不知道悠悠是不是敏感膚質,室內空氣幹燥,她耳垂陡然變了顏色。“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小巧可愛的一對,讓人不敢再看,怕忍不住想伸手採擷。
悠悠手捧著馬克杯低頭小口抿著,李執突然覺得自己也很渴。
……那時的揣度或算計,大多集中在愛或不愛,彼此的心思都很淺 。以為最難得到的,是對方的喜歡。
如今日日相擁,才知道情人最不易是相知。
他和她也不再談公事,吳優簡直要産生一種錯覺:當初李執找自己做專案 ,不會就為了套近乎吧……也不是不行,說明他暗戀她很深、蓄謀已久。只是……吳優本以為是欽佩她的專業度呢,有傷自豪感。
每對情侶都有自己的相處方式。吳優看著沈南雨眉飛色舞地宣洩,喬靚在旁邊混不吝地幫他加碼。
沈南雨心裡藏不住事,那張白淨娃娃臉挺有親和力,有什麼情緒馬上能一頓輸出。難怪起初,吳優是先跟他關系更好。兔姐比沈南雨大四歲,骨子裡卻也是個孩子脾性的人。
兩人有什麼不爽,習慣“橋歸橋,路歸路”地擺到明面上,像打怪一樣共同消除。沈南雨自認兔姐比他虛張幾歲,加上在家習慣了受沈南風“欺淩”,可以對兔姐的打擊鄙視無縫銜接。這段外人看起來不搭調的“姐弟戀”,竟談得熱火朝天、相得甚歡。
吳優意識到李執及自己不是如此。李執極少在她面前展現破綻,他和她是同類。
像兩面並立的鏡子,不斷地在對方眼裡倒影著自己,映襯出對方。光線來回奔走,畫面無限迴圈,彷彿找不到出口。
短暫寥落的情緒隨著朋友的加入一掃而空,沈南風推門走了進來。她剛從工作室回來,一隻畫筆做發簪隨意盤起了發,走路彷彿帶著風。
沈南風一屁股坐在沈南雨旁邊,開始揮斥方遒地點評工作:首先批評起了親弟弟,沒必要大費周章地出差選址。她認識幾個做藝術節專案的朋友,找處空置的歷史改造園區,做成概念展廳,就是近幾年流行的網紅打卡點。
這堆人裡,只有沈南風一個人是做設計的,時常以藝術家自居,覺得其他人多少都沾點銅臭味。
吳優幫打抱不平,替沈南雨說話。之前他說的資訊不難總結,從商業角度講完全正確。現在的品牌推廣已經疊代幾輪,早過了酒香不怕巷子深,持續發力、靜待花開的模式。
從她們平臺推品牌的既有經驗來看,一定要在初期形成最大的爆點,流量為王、眼球經濟的時代,沉澱是第二步才要考慮的事。
李執和沈南雨主要負責公司的商業經營,沈南風是做設計出身,只懂藝術理念那套,存在代溝。
他們先期推出的服裝品牌,以南風在國外獲得服設大獎的作品為基礎,命名nind副牌。母公司當初則取名“之餘”,後續可以拓展多種業務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