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空空蕩蕩的醫院急診大廳裡,原本陌生的男女,此時在分享一首歌,這本身就是一種緣分。陳達閉上眼睛,仔細聽著這首歌,隨緣,名字真好。
雖然粵語聽不太懂,但溫sir溫暖的聲線,感覺像是一把透明的大傘把兩個人都罩了起來,就像是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
過了一會,他睜開眼看她,她此時也緊閉著雙眼,嘴角微微動著,似乎在說什麼。他剛想仔細聽聽,但這首歌結束了。
她睜開了眼睛,拿下了耳機,一雙白皙的手伸在他的面前,微笑的看著他。陳達趕緊把耳機摘下來放在她的手心。她一邊纏著耳機線一邊說
“你可以問我兩個問題”
陳達欣喜極了,他看著她膝蓋上書說
“這是一本什麼書?”
“好問題”
她拿起這本泛黃的書,小心翼翼的拆開了用報紙包裹的封面,書名顯現了出來
《憂鬱星期天》
陳達沒有聽過,迷茫的看著她說
“這書講的什麼?”
“這是第二個問題”
她美麗的眸子看著他說
“啊,這就算第二個啦?”
陳達有點急了
“算,必須算”
她說的斬釘截鐵
“那好吧,算吧”
陳達心裡暗暗在想,幸虧我看到她的學生證,就算買二送一吧,只是她不知道而已。
芳芳翻開書的第一頁說道
“這本書的作者叫尼克·巴科夫,德國柏林人。《憂鬱星期天》最早是匈牙利作曲家寫出的一首樂曲。當時正值二戰期間,歐洲世局動蕩,人心惶惶,許多人在聽了這首悽美樂曲,同時選在星期日自殺。
這股自殺風潮,從匈牙利開始蔓延至歐洲、大西洋彼岸,約造成140人自殺,最後樂曲遭到全歐洲禁播。書的作者就是以這首《憂鬱星期天》為創作靈感最終寫成小說的。”
陳達想起了之前學琴時好像聽過這個故事,但他沒有打擾她,繼續聽著。
“故事講述的是二戰前夕,在德國納粹橫行的布達佩斯,一位叫做查波的猶太商人經營著一家餐館,他僱傭了一位鋼琴師,這位氣質憂鬱的鋼琴師安德拉許創作了一支曲子名叫《憂鬱星期天》。安德拉許愛上了伊洛娜,而伊洛娜對他也頗有好感,但同時和老闆保持超越一般朋友的關系”
陳達心想這不就是3p的意思嗎?看來歐洲人老早就流行搞這個了啊,突然又覺得自己好下流,咋聽著這麼哀傷的故事想到了3p?於是他挺了挺胸脯繼續聽下去。
“被曲子吸引的德國籍青年商人漢斯出現了,他愛上了伊洛娜,但遭到拒絕。他跳進多瑙河自殺,又被老闆查波救回。
德軍佔領布達佩斯後,漢斯成了黨衛軍軍官,他逼迫鋼琴師安德拉許自殺了,還將餐廳主人查波送到了集中營。事隔數十年後漢斯重遊故地,伊洛娜和兒子在同樣演奏《黑色星期天》的時候,毒死了他。”
芳芳講完整個故事後,她白皙的手不停著按著發黃的書。
“你來醫院太平間和上次半夜一個人在車間都是在看這本書,你是想體會什麼呢?”
她抬起頭,咬著嘴唇說
“這是第三問題,無可奉告”
說完,她站起來。懶洋洋的伸了個懶腰,此時外邊天空已經泛白了,晨曦的陽光照耀著她的臉,慵懶的表情簡直是可愛至極。
陳達嚥了咽口水也站起來說
“你餓嗎?我們去吃早餐吧”
她搖了搖頭,她轉過身伸出纖細白皙的右手,準備和陳達握手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