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驪山的位置,位於秦國腹地,就根本不是他們這樣剛剛起軍的亂軍能夠抵達的地方,又如何能破那驪山將那二十萬囚卒放出施為己用?
張良看向圖上的驪山,卻是笑著問道。
“公子,可知如今秦國之策?”
“秦國之策?”姬信一愣:“何策?”
張良信步走到了圖前,指著那地圖:“秦國的平亂之策。”
說著他用手在地圖上圈出了一塊地方:“如今秦國兵力四散,難以調聚,對於六國之地的所控皆弱矣。”
“兵力尚存之處,是在關中。關中正軍所餘當有十餘萬,或是二十萬。”
“其中數萬於鹹陽城中。”
“數萬於函谷領漢中更正卒。”
“數萬領河西駐守上河西郡。”
“數萬領巴地,立巴郡楚地之側。”
“數萬受陷陣所領於陳地平叛。”
“如此,關中正軍兵力盡分,所駐各地兵力是為更卒。這其中包括這驪山之地,如今的時候秦國有多少兵力看守這支囚卒?”
“恐怕這其中不過是更卒尚在,受鹹陽之中威懾罷了。”
張良回過頭來看著姬信:“公子,你說,如果此時囚卒暴亂呢?”
“暴亂?”姬信皺著眉頭思索了一下,眼前漸漸亮了起來。
“如今國中各地民生艱難,這只囚卒該是過著怎般的日子?”張良繼續說著。
“其中之人多為六國降服,又或是重罪處責之人。對秦本就固怨,忌於所威,才是不反。”
“然此時無有重兵之力,又受饑寒之迫。若安排於人在期間煽鼓,說秦欲將此中之人皆落殉葬,再有人帶勢而起,叛於秦軍。”
“此二十萬人一呼而起,公子認為,驪山可破否,以如今的秦力可有力鎮壓?”
姬信的臉上露出了笑意,他好像已經是看到那二十萬人一呼而起的模樣。
“到那時,自是秦國關中動亂,可命那煽鼓帶勢之人在說與囚卒說是韓王舊子欲解救其中,他們可來此處尋於公子,公子會予他們吃食兵甲。”
張良指在秦國關中通向北地的必經之路上。
“待與其人會和公子可做驚善之態,言明不知又此多人受秦之苦,未有這般多的糧草養活眾人。”
“於此,帶軍截秦運北地之輜重,以供軍用。受解可溫飽,二十萬人自也就歸於公子所用了。”
姬信笑著,眉間完全松開,沒有了之前那副心事重重的模樣。
煽鼓二十萬囚卒起亂,他無需又和風險和投入,若是失敗也不會有什麼損失,但是若是成功了,就是二十萬大軍供他所用。
如此之事他又有什麼理由不加以施為呢?
突然他又像是想起了什麼看向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