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亮張祥就會揹著裝滿雞的雞籠來這邊,四個多小時的路程,應該趕在中午之前就能到。
張家村養雞比別的地方早,母雞也多,分紅也比灣溝村這邊多幾塊錢,單單村裡雞蛋的分紅就有五十塊錢。
張祥一年到頭很輕松就能存三百多塊錢。
剛談到張祥沒多久,張祥就到了。
“祥子。”
李大菊笑呵呵的喊道。
“大娘。”
張祥看見李大菊也回應道。
“村裡不下蛋的老母雞你這邊有沒有?”
李大菊問道。
産婦其實吃不了多少雞肉,多數都是喝湯,李大菊知道老母雞湯對産婦比較好,這邊好像只有張祥經常來地區賣雞。
“村裡不下蛋的老母雞今天我就背了兩只過來。”
張祥笑道。
當初養的第一批老母雞已經開始逐漸不下蛋了,逐漸也會被送來這邊。
李大菊聽見這話頓時特別的開心,兩只老母雞全買了。
“祥子你家小濤也該上小學了吧。”
兩人聊起了家常。
“明年就上小學了,村裡就有小學。”
張祥笑道。
張家村與灣溝村共同修建小學與中學,現在有那些知青當老師,教得也不錯。
“還是送去縣城讀書的好,你也知道現在放開了高考,那些老師肯定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一旦考上大學那肯定是要離開的。
到時候突然換了老師,在哪找那麼多老師去教學生。”
李大菊說道。
聽見這話張祥也點了點頭。
這話張軍跟他說過,讓把孩子送去張軍那邊,住在他們家讀書就行,放假了在回村去。
趙毅聽著兩人的話沒有插嘴。
這些知青跟其他知青不一樣,不用去地裡勞動,每天都接觸課本,自己的知識幾乎沒有丟,考不上大學大專也是穩的,離開村子只是時間問題。
而且知青下鄉插隊已經停了,家裡有收入,第一批在村裡畢業初中的那些孩子都送去了縣城上高中了,村裡就沒有什麼有文化的人去教。
以前可能對上學沒什麼概念。
可現在到處聽人說,大學生畢業就有工資拿,誰都心動,都希望自己孩子能考上大學。
聊了一會兒,李大菊提著兩只老母雞就往趙剛家走了過去。
趙剛媳婦是工人,也是地區本地的。
原本趙剛的老丈人還有些看不上趙剛的家庭,可後來發現雖然趙大海李大菊不是工人,可每年收入不比工人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