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起飛到降落,整個飛行過程不會超過36個小時,比當初‘阿波羅’號飛船登月的時間,縮短了兩倍多。
緊急情況下,兩艘飛船可以隔四天就飛行一個來回,運輸的成本並不高。
因此,華龍國、新華國聯合的這次登月計劃一公開,就讓許多人驚掉了下巴。
“吳剛”號和“玉兔”號飛船一起出動,第一次公開的登月行動,就送上去了64名宇航員,以及320多噸物資。
加上兩艘飛船在測試期間,預先送到月球上的600噸物資,從一開始,月球基地就有了一定規模,並開始運轉。
到四月份底,兩艘宇宙飛船總共航行了10次,運送了一千多噸物資到達月球,包括大量建築材料、數十個連線在一起擁有維生系統的居住艙,以及一批用特殊材料製造,能夠抵禦月球惡劣環境的機械裝置等。
另外還有360多名軍人、科學家、礦業人員和建築工程師等人員,作為基地前哨站的組成部分。
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很大。
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攝氏度;夜晚,溫度可降低到驚人的零下183攝氏度。
另外,沒有大氣層提供保護,隕石撞擊所形成的危害也非常大。
一塊數百公斤的隕石,就能形成方圓兩三公裡的巨大隕石坑,因撞擊産生的沖擊波更是巨大災難。
因此,只有在月球建立地下基地,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宇宙射線、太陽耀斑和隕石撞擊的各種影響。
“廣寒宮”基地的第一步,就是在一處地下巖洞的基礎上,建造一個全封閉的地下無塵環境,因為月球上細小的塵埃十分麻煩。
當年,“阿波羅”號的宇航員在登月後,就吃足了這個苦頭。
建成後的地下空間是完全封閉的,人們可以告別沉重的宇航服,輕松自由地在裡面工作、生活和娛樂。
“廣寒宮”月球基地是永久性的超大型基地,全部建成後,能夠容納10萬人以上,而地下空間將佔到八成以上。
月球基地第一期有實驗室、工廠區、種植區和居住區等,未來還將建設大型核聚變發電站和宇宙飛船的製造基地等。
基地將開採月岩中豐富的氧、鋁、鐵、鈦、矽等資源,並製取生活用氧,以及建設“東方之星”太空城所需的金屬、玻璃等原材料。
相比大張旗鼓的“天宮”空間站,“廣寒宮”月球基地雖然沒有嚴格保密,但低調得多。
各國知道華龍國與新華國成功登月了,也知道正在建設一座永久性基地,但這個基地位於地下,它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到底進行到哪個程度?卻只能靠猜測。
不過,新華國與華龍國在太空領域大步前進,空間站、月球基地以及太空城等宏偉計劃接連不斷地推出,深深地刺激了以利堅國為首的各國,哪怕是在經濟嚴重受挫的今天,也紛紛投入更多的資金,加快了自己的太空計劃。
利堅國人早在五十多年前就登上了月球,但自從八十年代之後,在太空探索方面並沒有太大的作為,許多先進科技研發出來,也只是作為技術儲備。
因為自前蘇聯解體後,他們沒有遇到真正的對手,在地球上一家獨大慣了。
現在太空領域突然被對手超過,甚至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利堅國如何不急。
為了盡快追趕對手,利堅國按照國際空間站的模式,幾乎聯合了十多個在太空領域上有野心的國家,共同出資,緊隨華龍國與新華國的腳步,準備重返月球,並在月球建設大型基地,包括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也出臺了。
但到了現在,別說葉泉,就連新華國也不把其它對手放在眼裡了。
在國際空間站壽命終結之前,利堅國不可能建設新的空間站,而且他們還停留在紙面上的月球基地,需要用二三十年的時間,耗費上千億美元,才能建造一個容納100多人的永久性基地。
兩者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廣寒宮”基地就像開了掛一樣,第一期工程計劃在一年內就建成。
到時候,基地能夠容納一萬人以上,擁有各種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和採礦場,足夠支撐“東方之星”太空城的建設需要。
而且,這個巨大的工程,因為技術上的先進性和葉泉的作弊,並沒有像前蘇聯和利堅國當年登月競賽的那樣,耗費巨大,用到了舉國之力。
比如在六月份,當“廣寒宮”基地地下空間基本完工後,葉泉抽出時間,利用空間轉運,將一套超級智腦系統、一座微型核電站、5000個智慧機器人、6門電磁軌道炮、12套大型鐳射防衛系統和20000噸水源等物資,送到了月球上,極大地加快了基地的建設速度。
對於利堅國、歐盟、羅剎國、倭國、天竺國等國家,加入到這場太空競賽、登月競賽之中,葉泉是持歡迎態度的,為了加快他們的速度,甚至將一些太空領域的高精尖技術半賣半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