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盧恩又暈菜了:“地下……幾百米……公元前……”
李君閣說道:“是的,我用泥球提濃海水的技術,來自我家鄉附近的一個地區,那裡的山民很早就知道了這個方法,稱為‘潑爐印灶’工藝。”
尼安點頭道:“嗯,後來還用草灰替換法替換出濕泥中大量的鈉鹽,天啦,我也會準專業術語了。”
李君閣笑道:“恭喜你,不過這個方法卻又是來自沿海地區的加工工藝了。”
尼安說道:“等等,你剛剛說你生活在內陸……”
李君閣笑道:“別忘了我們還有幾千年的文化典籍,我們宋代有一個學者型文人,叫沈括,他寫有一本著作叫《夢溪筆談》。”
“到了明代又有一位學者型文人,叫宋應星,他也寫有一本著作,叫《天工開物》。”
“我在節目中製作魚鈎,陶器,瓷器,以及提鹽的部分工藝,都來自於這兩本書。當然受條件所限,展示出來的也只有很小一部分。”
“根據書中記載,千年前的中國人,甚至已經學會了往含碳量過高的生鐵水中加入鐵礦粉,從而大批次生産鋼材的技術了,這個方法稱為‘灌鋼法’。”
盧恩訝異道:“據我所知,你們的國家在古代更注重人文……”
李君閣笑道:“是的,確實如您所說,不過架不住典籍多啊!在浩如煙海的的典籍當中,即使比例很小,但數量也是相當龐大的。”
“比如公元五百年的《齊民要術》,是農業學專著;比如公元一千年的《營造法式》,是建築施工專著;還有《神農本草經》,是中醫藥專著;比如《考工記》,是手工業專著;還有關於地理的《水經注》,關於天文歷算的《甘德星經》,關於算數的《周髀算經》……”
“每一個門類,都包含了數十本甚至上百本的專著。他們不是故紙,不是錦灰,只要你有興趣,總能發掘出你想要的東西。”
尼安也驚詫莫名:“這麼多,先別說能不能看懂,能看完?”
李君閣笑道:“還是那句話,一個人看不完,不過架不住我國人多啊!”
“總有人會選擇自己喜歡的門類去研究,去挖掘,去複原。”
“現在人們的審美情趣普遍提高之後,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被還原了出來。比如建盞,比如草灰釉瓷,比如一些特殊的古代造紙技法……”
“我們在李家溝一帶,目前已經恢複了女紅,石雕,竹藝,煤砂泥陶器,木樓製作,九鬥碗宴席等多項傳統非遺傳承,而且市場前景還都很不錯。”
盧恩說道:“剛剛我又想到了一個問題,你曾經說過你們那裡是亞熱帶氣候,比較濕熱,提鹽是不是會損耗大量的燃料?”
李君閣笑道:“如果我們村要提鹽,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是在我們省的著名産鹽區自流井一帶,卻不是問題。”
“因為那裡的人們,在鑿穿底下巖層得到鹵水的時候,還鑿出了火井,得到了天然氣,利用天然氣熬了兩千年鹽,火井至今都還沒有熄滅……”
這下盧恩又暈了了:“天……天然氣……”
這絕對是妥妥的古代黑科技!
貝爾說道:“你製作的瓷器也非常精美,那幾個大碗,就是著名的青花瓷吧?”
李君閣這下尷尬了:“呃,並不是,受泥料的限制,我製作的那些瓷器非常的粗糙,那幾個小碗,勉強能說是符合我國傳統越州窯的技法,不過因為發生了窯變,所以變得比較好看而已……”
盧恩對這些接近藝術類的東西非常感興趣,說道:“等等,什麼是窯變?”
李君閣說道:“窯變是指瓷器在燒制的過程中發生的表面釉色不確定性的自然變化,一般是由於窯內溫度氣體釉料雜質等意外因素或者變化造成的。”
“這批小碗,估計是我在燒制過程中為了得到足夠的溫度,同時又要保證強還原環境,幾次添火和減火導致的。”
“具體原因我也說不清楚,讓我再燒制一次,得到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窯變一是失敗,得到的瓷器稱為窯病瓷,一是成功,得到的瓷器稱為窯寶。”
盧恩這才點頭:“原來還有這麼神奇的事情發生,那這次的小碗這就是上帝的傑作了,是人工和自然的完美結合!它們肯定屬於窯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