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君閣和蔡學均都是溜魚老手了,很快就將大魚領出水面。
“翹嘴!我看見了這是大翹嘴!”
“主播給力!這條魚不小,七八斤是有的!”
“溝主那邊大魚洗腮了!靠,這動作真漂亮!”
“對對對!那條也不小。”
……
洗腮是大魚中鈎之後的一個動作,中鈎的魚會努力躍出水面,在空中晃動身體,企圖擺脫魚鈎的控制,被稱為“洗腮”。
幾次拉鋸之後,幾乎同時,兩條魚都被收到岸邊。
兩人將用控魚器夾住翹嘴的下頜,提了起來。
這是兩條大翹嘴。
翹嘴有好些種,在李家溝的品種主要有“巖翹”,“紅梢”和“青梢”。
學名分別叫做“翹嘴紅鮊”,“蒙古紅鮊”,“青梢紅鮊”。
其中巖翹最大,可以長到三十斤,其餘的比較小,大的也就三五斤。
巖翹在太湖一帶被叫做“白魚”,“大眼白”,是著名水産“太湖三白”之一。
翹嘴身體側扁,腹部自胸鰭後方至尾部或腹鰭至尾部間有一道明顯的腹稜,就像是一把刀子。
嘴巴前位或上位,口裂斜或垂直,就好像從下往上翹起,離水就死,死後頭尾俱向上,因此被稱為翹嘴。
翹殼的嘴能夠張開到很大,可以攻擊和自己體型大小差不多的魚,嘴巴裡有三行咽齒。全身灰白,尾鰭灰黑色。
翹嘴生活於流水或緩流水水體的中上層,遊動迅速,善跳躍,冬季在深水處越冬。
翹嘴是一種肉食性魚類,幼魚一般攝食枝角類、橈足類和水生昆蟲;成魚主要攝食魚類,對水質要求非常高,加上長期劇烈的運動,因此肉味異常鮮美。
兩條魚就像兩把大刀,在陽光下白亮亮的。
李君閣的是二點七公斤,蔡學均的是三點四公斤。
蔡學均又開啟一張塑膠布,鋪在地上,上面有標尺刻度。
一量魚,蔡學均的是六十二厘米,李君閣的是五十四厘米。
“哇塞!都過半米了,開張魚就相當不錯啊!”
“溝主給力啊,給主播找了這麼好一個標點!”
“趕緊趕緊,再來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