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鄉村裡的一些相對大型的工程模型和示意圖,諸如水磨,水舂,山塘溝渠水利工程,橋梁道路工程……
之後是建築樣式,包括祭祀議會場所,學習場所,貿易場所,娛樂場所,居住場所,除了模型,還有一些對現代人來說屬於冷知識的功用性配套設施,一一標明。
龍首橋原橋板,也被移送到了這裡來。
一圈看下來,基本上對古代村寨生活就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非遺博物館裡邊,就是各項非遺的陳設了,鎮館之寶好些樣。
青珉石坊的號鼓,被移到博物館兩側安置,進門後是石雕,木器,銀器,煤砂器,各種女紅製品,苗繡……
還有民俗節禮用的各項東西,小孩子的百納衣,求雨的草龍,新春的龍燈,獅子……這些東西,也在非遺行列。
節氣對農村生活來說非常重要,因此還有大量的圖片資料,列明瞭各個節氣對應的民俗,祭祀,飲食,作物……
除了這些大樣,其實李家溝的非遺類的東西太多太多,比如制豆豉,制醬油,傳統榨油,調漆,做粉絲,這些也屬於傳統非遺的內容。
幾個非遺傳承人的得意之作,各種非賣品,和各位大師,大藝術家之間的往來酬答的作品贈品,也設了一個專廳展示。
還有他們的成就講述,以及他們日常的一些有趣的遊戲之作也展示在專廳裡。
比如各種型別的青珉石,石頭叔相應的畫樣;小石頭完成了一半的硯臺,一邊是粗雕,一邊還是石頭上墨稿。
比如篾匠叔的瘦金體書法,良子的織藝。
比如阿沖叔裝點的藤絲細柄銀護手苗刀。
比如表哥的法王寺彌勒大畫。
這些東西,讓前來參觀的遊客,看到了大師們的日常修養,讓大家瞭解到大師們鮮為人知的另一面,認識到大師們的藝術底蘊何其深厚。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只會打石頭的,是石匠,只會刨木頭的,是木匠,斷不會成為大師。
李君閣站在盤鰲鄉大型動態地圖的液晶屏前,看得非常滿意,上邊將各家各戶的田地名字都標明瞭,拿手指在上邊劃動,可以自由地放大縮小,點選一下,可以看到那段田土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參觀人數多少不論,博物館的另一個作用是作為實物檔案的收藏之用,至少對盤鰲鄉和李家溝今後的孩子們來說,博物館的意義也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家中,老媽和奶奶已經開始在泡米,掛艾草菖蒲,熬藥水了。
李君閣看著就頭疼:“千瞞萬瞞,還是給他們知道了,都怪曉松這愛顯擺的大嘴巴!”
老媽喜滋滋地道:“幾個月不見了,還挺想他們的,你就不想他們?”
李君閣說道:“這麼大老遠飛過來得多累啊?”
奶奶慈愛的笑道:“累不累要看幹的事情喜不喜歡,喜歡幹的事情就不覺得累!你看我給他們準備香囊和布猴子,就一點都不累!”
李君閣舉手投降:“得,我說不過你們!我還是去葫蘆溪那裡看看吧,順便接他們回來。”
兩艘躉船張燈結彩,打扮得喜慶非凡。
這裡是明天龍舟的始發地,到時候四艘龍舟會順著五溪河向下,劃到盤鰲鄉河上搭出的青棚為止。
王良厚和唐少平正在忙活著讓龍舟入舟棚,可不能就在水邊上扔著,明天還有一溜的儀式要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