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嬪明白了,如果鬧出來,可能皇後什麼事兒沒有,但禦膳房的人肯定會脫一層皮,她當機立斷,就算禦膳房換一批人,她也未必能插進去人手,可現如今就有個耳目來投靠,何樂而不為。
於是將此事按下,打賞了孫涯,將他看作了自己人,同時也把訊息傳遞到了外頭,給李家提個醒。
李九思大怒,可也懼怕左丞的勢力,便叮囑女兒小心從事,而在外頭,對把他當猴子耍的左丞則是陰奉陽違。
可這般也不能長久下去,思來想去,決定去找蔡家結盟。
左丞之前沒有找鎮國公家結盟,一來他是文對方是武,如果結交,皇帝肯定會更忌諱,搞不好反彈太大就不好了。
二來,宮裡除了皇後,就是蔡貴妃品級最高,背景最硬,如果被她先得了皇子,將來就是最大的對手,所以斷然不會結盟。
而李九思就不同了,他勢力官位都不高,跟鎮國公沒法比,對將來女兒外孫能等頂沒什麼企圖,就是想混個皇親而已,所以跟左丞還是鎮國公結盟,其實就是選擇支援誰的外孫能繼承大統。
他估摸既然自家女兒被盯上了,那蔡家、韓家肯定也有,只不過自家女兒走運發現罷了,要不然過了這麼久,怎麼後宮還是一點動靜都不沒有?
於是找了個機會,特意登門拜訪,然後把此事透露出去了,鎮國公大怒,自然接受了李家的好意,並盡快透露訊息進宮,讓女兒小心行事,也告知了此事乃李家示好告知的。
而李九思回去後,也傳了訊息進宮,告之女兒跟鎮國公的謀算,讓其多跟蔡貴妃交好。
左丞作為兩朝權臣,也不是吃素的,不久便察覺了,雖然想收拾李家,但知道皇帝正反感,李家雖然位置不高,但李九思是太子屬官,面子情還是重的。
想來想去不敢造次,在某一次官員任免上,沒有跟右丞針鋒相對,而是在退一步後還順便拍了皇帝一頓馬屁,而這裡頭調動職位的,就有李啟。
高鵠自然高興,暗忖這老頭子識時務,還假模假樣的誇了他幾句,左丞回去就給宮裡送了訊息,讓皇後主動討好皇帝,先生下皇子再說。
本來高鵠也樂意給點面子,可剛和諧了幾日,楊維贏就把皇後給李嬪下藥的事情,透露給了裴潾,後者自然而然又透露給了鄧品。
於是,皇帝也知道了。
高鵠氣的要死,可沒有證據,沒有法子發落,覺得不能就任其擺布,因此又跟皇後疏遠了。
這時候楊維贏得到了直視,要其投誠皇後,但務必不能露出破綻。
這事兒要是擱別人身上可能有麻煩,但對於楊維贏這種在宮裡浸染良久的老油子來說,只要潛心安派,在這這種時候,不怕對方不上當,
果然,又被冷待的皇後,實在想不通為啥,將訊息傳出去給父親,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最後沒法子,就把點子打到了鄧品身上。
可惜鄧品雖然奸猾,但還不至於蠢笨,他的地位完全得自於皇帝寵愛,就算他不想得罪權臣、得罪皇後,但看目前帝位穩定,他將來只能靠皇帝。
何況,這訊息是他透露給皇帝的,如果真說出去,左丞皇後能不記恨?所以他只能打哈哈。
於是楊維贏便出來了。
他是兩朝的太監,現如今只能混到裴潾底下,這本身就是個合理的藉口,於是沖著將來的榮華富貴前去投奔,皇後自然不會懷疑了,再說她正是等著雪中送炭的時候。
將訊息說給皇後,後者氣瘋了,自己根本沒做過這事兒,是誰陷害她的?
再想想左丞送進來的訊息,這事兒導致李家跟歐家離心,最後李家投奔了蔡家……很顯然,蔡家得利最大。
在很多時候,不是你自己掙不掙的問題,而是不掙就要死,為什麼左丞一開始不找蔡家聯盟?很簡單,如果後宮嬪妃都生了皇子,跟皇後競爭外戚最有實力的,就是蔡家。
楊維贏顯然也想到了,再加上郭勃發來的指令,便做出一副想立功博上位的模樣道:
“娘娘,老奴在宮裡待的久了,也看的多了,既然她已經動了手,您再不出手,就已經落了下程。”
皇後怔怔然坐在椅子裡,她自小是按宗婦長大的,可成了太子妃後,並未有什麼磨難,唯一有些波折的便是當年汪貴妃謀逆之時,可那時候也有她父親擋在跟前,太子府其實反而安定。
現下聽了楊維贏的建議,默默揮手讓其離開,猶豫再三拿不定主意,最後還是送信給了父親。
左丞得知全部事實之後,也是猜到了蔡家主導,現如今他退也退了,可因為蔡家皇帝跟皇後更加離心,然而與此同時,蔡貴妃每月都有很多日承了臨幸,如果讓他先生下皇長子,那他們就被動了。
所以一不做二不休,下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