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來了,張夫人不是元兇,那麼誰才是真正的惡人?! 在原劇情中,趙嬤嬤輕易的把黑鍋扣在了兒媳婦顧秀娘頭上。
一來,原主顧秀娘進京後,雖然也刺繡養家、教養兒子,但她行事並不高調。
對於張夫人、魏元娘,也沒有太過親近與照顧。
馮家最大的忠僕,依然是趙嬤嬤。
擁有了極好的名聲,趙嬤嬤所說的話,便似乎天然有可信度。
且她揭發的還不是旁人,而是自己的兒媳婦。
長輩揭發晚輩,身份上也有碾壓的優勢。
在孝道大如天的古代,很少有人會質疑一個有著好名聲的長輩。
二來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顧秀娘確實不無辜。
她確實用自己的女兒偷換了一個兒子回來,她頂多就是不知道自己傻傻的被婆婆利用了。
但馮延庭確實不是她的親骨肉啊,趙嬤嬤以正義者的姿態揭發、控訴、審判顧秀孃的時候,顧秀娘直接被嚇壞了。
根本無需她親口承認,只看她一臉的心虛與驚慌失措,所有人都覺得她就是元兇。
事情就是這樣,只要人在品性上有了瑕疵,那麼她做什麼都是錯的。
就算不是她的錯,外人也會覺得跟她有關系。
所以,隨後當顧秀娘反應過來,知道了趙嬤嬤給自己定的罪名,她拼命喊冤的時候,沒人相信她的話。
大家都相信趙嬤嬤,認同了她的說辭—— 顧秀娘貪慕侯府的富貴,利用趙嬤嬤在侯府的身份、人脈關系,暗中勾結刁奴,喪心病狂的來了個偷龍轉鳳。
至於為什麼用女兒換兒子,一個女兒能夠在侯府幫她攫取什麼財富,這些聽著就有些不太合理的因素,卻沒有人在意了。
反正惡人已經得到了應有的下場,而侯府流落民間的世子爺也順利認祖歸宗,父子、母子團聚,忠僕也得到了嘉獎,妥妥的華國標準式的大圓滿。
不管是演戲的,還是看戲的,大家都似乎得到了滿足! 但,那是原劇本。
現在換何甜甜來給趙嬤嬤當兒媳婦,趙嬤嬤想要把鍋甩給她,並不容易。
何甜甜不像原主那般低調,自己刺繡賺錢,就大大方方的告訴所有人。
她養著張夫人一群人,還把侯府的“嫡長女”當成小主人般,諸多照顧、百般周到。
自己的親兒子都要退一射之地,唯恐委屈了魏元娘這個大小姐。
何甜甜的好名聲早已壓過了趙嬤嬤。
所以,如果趙嬤嬤還按照原劇本行事,說何甜甜居心叵測、貪圖富貴,偷偷調換了孩子,世人很難相信。
當然,趙嬤嬤可能還會拿出佐證:如果不是早就知道魏元娘是自己的親生女兒,“顧秀娘”會這般偏心? 不過,趙嬤嬤自己就能想到駁斥這種說法的理由:“侯府都落難了,那時誰也不敢保證侯爺還活著,將來會不會立功歸來。” “二夫人、三夫人的孃家為了自保,全都要求自家女兒跟魏家的二爺、三爺和離。”否則就不會管那些外孫外孫女兒。
“……大家都認定侯府會就此敗落,而我馮家已經脫了奴籍,是正經的良家。” “我若真的心疼女兒,就會直接把女兒接回來,而不是讓她頂著罪奴的身份,繼續替別人受苦受罪!” 而另一方面,何甜甜對馮延庭也非常好。
或許沒有像原劇本中那般寵溺、嬌慣,卻也給了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好的一切。
包括馮延庭在內,周圍所有人,都從未懷疑“顧秀娘”不是馮延庭的親生母親。
而如果像趙嬤嬤所說,“顧秀娘”是個居心叵測、膽大妄為的狂徒,那麼她這人的品性就十分低劣。
人品差的人,又怎麼會掏心掏肺、細致耐心的教養一個跟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陌生人?! 畢竟能夠做到對別人的孩子視如己出的人,說句聖母都不為過。
這、就十分相悖了啊。
而且吧,趙嬤嬤還有種預感,就“顧秀娘”現在這幅模樣,將來真相被揭發的時候,她也未必會輕易認罪! 趙嬤嬤仔細回想過去幾年的事兒,她忽然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顧秀娘”對待馮延庭的時候,少了那種隱隱的心虛與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