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點點的流逝,賈琮始終保持全神貫注的狀態,平常溫潤的雙眼,此刻也聚精會神,顯得犀利明亮。
所謂的學習效率,除了基本的學習方法外,說白了,無非“專注”二字。
絕大多數都知道,也明白這點,只可惜他們做不到……
三百千等蒙學賈琮已學通,接下來,便是儒學十三經。
如果說蒙學相當於後世的小學,那麼十三經的學習,就是中學學習。
所謂儒學十三經,就是包括《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和《孟子》十三本經傳。
其中四書五經且不說,《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為春秋三傳,註釋春秋重在史。
《孝經》則為論述孝道的專著。
而《爾雅》則是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學家多據以解經。
通俗些說,就是解讀經義的工具書。
十三經為儒學根本經典,將這十三經背熟了理解透了,才算是“中學畢業”。
之後,才有資格和底蘊解讀先賢名師的經義文章,如《昭明文選》,《八大家文抄》。
《昭明文選》是南朝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組織文人所編,選錄了先秦至南朝梁朝,八.九百年間百餘位名家之作。
而《八大家文抄》,則是韓愈、三蘇等八位經學大家的文章。
之後還要再讀如《國語》、《國策》、《漢書》、《楚辭》等史書,以壯視野胸懷。
讀懂讀透這些先賢文章之後,腹有經綸,方能開始自作經義文章之路。
而賈琮如今還遠未到“上路入門”這一階段,他還在研習十三經,還剛在積累底蘊的階段。
實際上,若非賈政將自己的藏書都送給了他,光這些書籍賈琮都置辦不齊,也置辦不起。
寒門難出貴子,不是沒有原因的。
通常江南富庶之地,一家也只供得起一個讀書人。
天色漸明,東方出現了一抹魚肚白。
當賈琮聽到一些動靜,抬起頭時,窗外已經大亮。
看向正在往炭盆裡添炭的小丫頭子覓兒,他道:“現在幾時了?”
覓兒忙笑著應道:“回三爺,辰時末刻了,快巳時了哩。”
賈琮點點頭,辰時末巳時初,也就是快早晨九點了。
這個年代的計時挺有趣,時辰自不必多說,一天十二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後世的兩個小時。
而所謂的“刻”,是指用沙漏計時,一晝夜為一百刻,一刻大約是十四分二十四秒。
另外,一夜又分五更,一更天大概是晚上七點至九點,二更天則是九點到十二點。
常說的三更天了,說的就是十二點到一點。
賈琮從辰時初開始學習,至此已經坐了兩個小時了。
他站起身來,活動了下筋骨。
正巧娟兒又進來添水,便走了出去透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