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晉真像是長了眼睛一樣,剛好在這個時機發動襲擊,聯邦將領損失慘重,倖存的艦長迅速回到自己的戰艦上去了。
無緣無故損失了大半的艦長是拉爾森憤怒的事情。
於是他接下來的作戰計劃就是進行反擊,全力進行反擊,讓查晉付出代價。
原本僵持的帝國和聯邦因為查晉這一次攻擊而徹底打破了平衡,聯邦不斷進行攻擊,帝國也不甘示弱。
原本普耳皇帝得到查晉對聯邦發動攻擊的資訊,立刻震怒,想要治他的罪,結果跟著這個訊息之後的是他們帝國大挫聯邦艦隊,重傷主力戰艦,擊敗眾多聯邦將領。
這些,普耳便不能開罪查晉了。
在重大的勝利之後,帝國的聲音逐漸統一了下來,非戰派眼見勝利有所希望,並且所付出的代價是在他們可承受範圍之內的,所以逐漸轉換了想法,他們支援對聯邦進行徹底的反擊。主戰派則一直堅定自己的想法,要戰鬥。
而前線每日傷亡慘重。
查晉光是接到傷亡的報告就數不勝數,可他們沒有辦法,一旦他們不擋在前面,被傷害的就是許許多多手無寸鐵的帝國民眾。
到那時,帝國民眾就徹底喪失了生命的權利。
為了避免最壞的情況出現,他們必須要有慘痛的犧牲。
每個人都是做好了這樣的覺悟才到達前線。
所有沒有信念的人都被查晉送回了帝國。
查晉從來不需要沒有做好覺悟的人站在前線,正如他自己也隨時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逐漸帝國的人越來越少,聯邦的人也同樣如此。
他們從初始的百來艘戰艦縮減到了幾十艘規模。
誰都知道對方已經到了最艱難的時刻,誰都想要耗死對方,可對方都好像比他所想的生命更加頑強一點點。
查晉早就意料到拉爾森不會輕易放棄,他是個瘋狂的會孤注一擲的人。
可沒想到他竟然瘋狂到舉全部艦隊之力攻擊帝國艦隊的薄弱之處。
一旦帝國艦隊薄弱之處被攻破,聯邦就能一舉扭轉局勢。
但因為戰爭的激烈,他們所剩下的艦隊只有傾巢而出,才能全力抵抗住。
這是拉爾森變相地逼迫查晉一局定生死。
戰況慘烈,查晉也必須親自加入戰鬥,而他自然不放心讓尤可同他一起深陷困境。
所以查晉決定讓尤可留在主艦上,並派了五艘戰艦保護主艦。
而主艦上也留下了一些不願直接參戰的將領。
尤可看著查晉離開主艦,很想同他一起離開。
因為尤可明白如果有內應的話,他無論如何也無法抵擋住的。
原劇情裡戰況沒有發生如此之快,經過數10年的戰鬥,他們才迎來了最後之戰。
而因為尤可的參與,這一次,他們提前進入了最後之戰。
他們的最大問題在於內部那個來自聯邦的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