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shuhaige.net 第五百零八章 血脈的責任

聽衛雄這麼說,曾志韋倒是對這個詹妮弗·康納利產生了好奇。

“好的,我知道了,沒其他事我先走了。”

說完,曾志韋就起身走出了辦公室。這時衛雄又從抽屜裡拿出了另一個劇本,隨意翻了翻。

只見劇本首頁上寫著《金陵十三釵》。

剛才交給曾志韋的那個劇本名叫《美麗人生》,寫的是二戰的集中營和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

而《金陵十三釵》則是以同樣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為背景。

1937年12月13日,日軍對南京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整個城市滿目瘡痍,殘垣斷壁。

但由國際友人主持的一個教堂暫時還是一方淨土。

教堂的幾個神職人員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的金陵女大學生和13個躲避戰火的秦淮河上的風塵女子。

以及6個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國軍傷兵。

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他們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

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淨土。

已經徹底滅絕人性的日軍終於衝進了教堂,傷兵被殺,女大學生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

在這個時刻,竟然是那13個最“下賤”的女子成了保護眾人的英雄。

她們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血性,勇敢的站了出來,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

代替教堂裡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聖誕慶祝會,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

在他的記憶中,德國納粹針對猶太人的屠殺是世人皆知的事,猶太人也因此得到了眾多同情。

但哪怕是到了21世紀10年代。

二戰時日本在中國土地上所犯下的罪行依然不為大多數西方人所知,日本當政者甚至矢口否認。

原本他也沒想過這些。

這次在日本待了一個多月,看到日本人骨子裡的那種狹義和瘋狂,他突然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

於是他開始寫劇本,就是他手上的《金陵十三釵》。

在寫完劇本後,他覺得一部以中國為背景且以華人為主要演員的現代戰爭片恐怕難以在西方開啟市場。

再思索良久後,他又寫了《美麗人生》這個劇本。

他打算先拍《美麗人生》,以起拋磚引玉的作用。此外他還把《金陵十三釵》寫成了小說。

在原來的歷史中,這部中篇小說由著名作家嚴歌苓創作。

後來被張藝某改編成了電影。

相比電影,文字的方式應該會更容易被西方人接受,何況還可以利用他個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雖然他不願意承認,

但在可見的未來,西方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等方面,都依然佔據絕對的優勢地位。

這也是他寫《金陵十三釵》的劇本和小說的原因。

值得一提她並非照搬記憶,劇本和小說中多加入了一些日本攻陷南京城後燒殺搶掠的場面。

以此突出日本士兵的殘暴和戰爭的殘酷。

還有,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原著中的金陵十三釵有部分沒有名字,而且著墨也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