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胡使進宮不得佩戴武器,見了聖人要行跪拜大禮。
而阿史那鷹的意思也很清楚,他是胡人的使臣,不管走到哪裡,都要恪守胡人的禮節。
比如,武器是胡人最親密的戰友,除非死,決不能解下佩刀。至於跪拜,他們胡人沒這個規矩,他阿史那鷹見了可汗,也只是躬身彎腰而已。
兩方不斷的磋商,火藥味兒越來越濃。
阿史那鷹放話:“我們草原上還有三萬精兵,可汗刀鋒所指,我部落的精壯便會英勇向前。”
李壽“銷假”回鴻臚寺當差,跟在鴻臚寺少卿身邊,聽到阿史那鷹的話,不禁嗤笑道:“是啊,貴部確實還有精兵,只不過已經自覺的退後了三百裡。”
都快被蔣忠大將軍打到老巢去了,居然還敢在京城大放厥詞。
真當蔣大將軍的馬槊是擺設啊。
阿史那鷹噎了一下,他已經認出了李壽,也知道了這個長得好看的不像話的年輕男子是大梁皇帝的親外甥,身份十分尊貴。
但他是胡使,來到大梁,便代表著整個部族的臉面。
打嘴仗,決不能認慫。
“退讓三百裡,正是我部大可汗對大梁彰顯的誠意。若非如此,早在幾年前,我部便會將那幾萬梁軍趕盡殺絕了。”
阿史那鷹所說的“幾年前”,便是那次西北援軍事件。
那次戰役,絕對是大梁對胡作戰的最大恥辱。
而對於胡人來說,則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是羞辱梁軍的最佳話題,哪怕過去了十多年,他們也會時不時的拎出來說一說。
果然,聽到這話,鴻臚寺的官員們氣得眼睛都紅了。
好半晌,鴻臚寺少卿才咬牙切齒的說道:“還真是多謝貴部可汗當年的手下留情了。不過,我們蔣大將軍也不是吃素的,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的幾萬大軍更是隨時等候徵戰。”
好漢不提當年勇,你們特孃的不就贏了一場嗎,至於到現在還津津樂道?
“蔣大將軍確實神勇,然我部大可汗亦是草原英主……”
阿史那鷹心裡是畏懼蔣忠的,但嘴上卻絲毫不讓。
鴻臚寺和胡使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唇槍舌戰。
經過小半個月的較量,雙方終於達成了一致,即胡使覲見的時候不得佩戴腰刀,但也不必行跪拜大禮,行胡禮即可。
唐宓聽完李壽的轉述,不禁睜大了眼睛,“那個阿史那鷹,果然不是省油的燈啊。”
明明是戰敗的一方,卻還能硬著脖子來跟鴻臚寺打嘴仗,最後還弄了個不輸不贏。
其實,平局對於阿史那鷹而言,就已經是勝利了。
李壽有些憋屈。
沒辦法,鴻臚寺也是沒辦法。
京畿剛剛發生了地震,朝廷的重心在賑災上。
對於一個胡攪蠻纏的胡使,朝廷的大佬們根本就沒放在心上。
否則也不會派一個鴻臚寺少卿和李壽出馬了。
但李壽有種預感,解兵器、覲見禮節還只是開始,阿史那鷹定然還有後續。
唐宓卻不以為意,笑著說道:“這有什麼?兵來將擋唄。一個胡人,呵,能有多少計謀?”
這就是身為天朝上國的驕傲了。
彼時,大梁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國力強盛、萬邦來朝,身為大梁子民,那種睥睨一切的驕傲早已融入到了骨子裡。
而胡人,在大梁百姓眼中,就跟未開化的野人差不多。
玩心眼兒、耍計謀,他們能跟傳承了幾千年的漢人相比?
然而,就在阿史那鷹正式覲見的時候,他還真給大梁的皇帝、百官出了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