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夏一咬牙,召開了村民大會。
聽說要集資修路,大夥還是心裡打顫。
剛到手的錢還沒捂熱,就要修路?
時夏一一解答了村民的疑惑並且邀請縣城的商人和大家介紹桃源村棺材的優點。
最後的結果就是——修路!
時夏說幹就幹,給村民分組排班,每天確保一定數量的人來幫忙修路。
歷時三個月後,桃源村第一條通向外界的公路建成了!
孩子們放學後興奮地在公路上蹦來蹦去,下雨了踩在上面也沒黃泥巴。
隨著外界訂貨的商人越來越多,許多人不得不在下田幹活和做棺材上二選一。
家庭糾紛由此産生。
老一輩的人認為田地是生存的根本,不能捨棄。
年輕男人看到了做棺材的巨大商機,不願意因為種田耽誤。
最後村裡的人找到時夏,時夏幹脆從村裡找到幾個不善於做手工的男人,讓他們承包村裡的田,專門種田。
戶主每年給錢或者給糧食就行。
與此同時,時夏統計了村裡的適齡兒童,大約兩百四十二人。
時夏要兌現承諾,送孩子們上學。
她找到陸銘,希望能在學費上寬容一下。
沒想到陸銘比她更激動:“真的都能上學??!”
時夏點頭:“當然,我保證!”
“行,那一個人二十,我再申請一下,爭取更多的教學資源。”
時夏用自己所有的存款,外加上張鳳蓮的補助,給孩子們交了一學期的學費。
這僅僅是望梅止渴罷了。
要想孩子們上學,就必須讓村裡的每個人都賺到錢!
也是從這一天起,村裡的孩子們逐漸瞭解新的世界。
女魔頭還單獨給小孩子們開了一個會,說不好好學習的孩子就把他裝進棺材裡賣到村外面去。
嚇得最調皮的小男孩上課也不敢搗亂,認真完成作業。
陸銘知曉時夏為了孩子們非常不容易,所以額外增加了一堂課。
張鳳蓮想給女兒幫忙,也帶著幾個嬸子去學校食堂做飯,放學了順道接送孩子上下學。
夕陽西下,晚霞染紅半邊天。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牧童的歌聲......”
孩子們高興地揹著小書包,唱著課堂上學習的兒歌,走在寬敞的公路上,懷揣希望回到家。
隨著村子裡的棺材越來越出名,時夏幹脆把壽衣也納入經營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