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不知道什麼時候興起的加班風,不少高層中午十一點上班,什麼也不做,晚上八九點下班不走,拖到十一二點才離開。
上行下效,全跟著一起無效加班。
搞得員工精疲力竭,怨聲載道,許多專案的進度反倒拖慢。
最後,時夏總結:“再待下去,我只會內耗到抑鬱。”
內耗,才是最累的。
很多工作本身並不累,累的,是人際關系和看不見的未來。
是朝令三改,無時無刻都在變動的政策。
是一個部門,拆了又合,合了又拆的無效做功。
好比大家為了公司發展,沒有想著如何提升産品質量。
反倒研究換一個什麼樣的公司大門能提升員工進入公司速度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從而提升公司業績。這個比喻真的很生動形象,來自圓的親身體會。)
開會一週,每天三小時,最終決定換一個雙開門。
於是公司大刀闊斧從更大的公司挖牆腳請來一個小領導專門負責換門事宜。
小領導頤指氣使,花了三個月實地考察聽取意見最終換了一個推拉門。
於是員工以前能暢通無阻進門,現在只能推一下再進門。
換好後,大領導非常滿意,小員工抱怨以前一秒進門現在得花三秒。
小領導還嬉皮笑臉表示習慣就好,習慣就快了。
本項任務沒有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反倒讓大領導認為小領導具備改革能力而委以重任。
最終領導層開心了,辛苦的只有底層員工。
ps:以上比喻經歷都來自本圓的工作體驗,如果大家還有更多的相關經歷,歡迎來吐槽。)
時夏每說一句話,賀元洲的臉色便凝重一分。
“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我也上過班,知道健康的公司是如何運轉。但是,我需要一個幫手。”
時夏沒作聲,示意他繼續說。
“我哥五年前車禍離開,家裡就剩倆老人和一個只會哭的小屁孩,我當時都不敢睡覺,生怕一睡覺我哥就鑽夢裡指責我哪哪做的不好。”
“董事會的那幫人都是人精,不幫就算了,有的還在暗中拉後腿,直到去年我才真正把賀氏集團握在手心。”
“身邊能用的人,也不多,你已經是元老級大將。”
言外之意,你走了,我怎麼辦?
時夏也不一定非得出去創業。
但是她時刻記得自己的任務,如果賀元洲不是和她一條心,在外面開公司明顯會簡單很多。
“我留不留下,取決於你的態度。”
賀元洲喝了一口茶:“你看你們部門最近準時下班,我說什麼了嗎?甚至溫語告狀到我這裡,我也維護你們。”
“老闆加班,員工下班。我這態度,還不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