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天靂答應得爽快,卻把難題丟給了秦齊楚。
當然,不能說是雷天靂的錯,因為就算沒做保證,情況也一樣。在會議結束之前,琉球基地的扶桑戰鬥機已經傾巢而出。首先升空的是兩架支援協助e767的e2d,然後是二十四架f15j與十二架f22a。在此之前,在空中巡邏的四架f22a進行了空中加油,獲得了充足的燃油。
扶桑空中自衛隊要跟華夏空軍拼命了!
戰場對面,華夏空軍嚴陣以待。半個小時前,完成了空中加油的kj2000返回,大型預警機的數量達到了兩架。因為海航也參與了戰鬥,所以空中還有一架海航的kj200,負責指揮海航的作戰飛機。執行攻勢防空任務的j20a由四架增加到八架,還有八架在kj2000附近待命。空軍的十二架j11b與海航的十二架j11c組成第二梯隊,在kj2000東面兩百千米外徘徊。雖然在kj2000西面還有空軍的十二架j10b與海航的十二架j10c,但是受作戰半徑與指揮能力限制,這些戰鬥機的任務是掩護預警機。只是,在眾多作戰飛機當中,最重要的是j16dg。八架j16dg分成兩個編隊,分別跟隨第二梯隊的j11b與j11c活動,而且第二梯隊的首要任務就是掩護八架電子攻擊機。
秦齊楚敢於投入這麼多兵力,在兩個方向上採取攻勢,除了有足夠的j20a,關鍵依然是預警機。兩架kj2000各負責一個方向,加上海航kj200的協助,以及留在後方的大型指揮機,同時指揮兩個方向上的作戰不會有太大問題。如果說有什麼問題,那就是佔多數的中型戰鬥機難以派上用場。
其實,腿短一直是j10系列戰鬥機難以解決的問題。
雖然理論上,在執行制空作戰任務時,只要攜帶三具副油箱,j10b與j10c就有一千二百千米的作戰半徑,但是現實中根本達不到。空戰要消耗大量燃油,空戰前的機動搶位也要額外消耗燃油,而且戰鬥機在進行空戰之前得拋掉副油箱。受到這些因素影響,j10系列戰鬥機的實際作戰半徑不到八百千米。衝突區域到華夏本土的最短距離超過了六百千米,到最近的空軍基地接近八百千米,跟j10系列戰鬥機的最大作戰半徑相當。只是,像j11這樣的重型戰鬥機同樣存在實際作戰半徑偏短的問題。在執行制空任務時,j11b與j11c的實際作戰半徑在一千一百千米左右,遠沒有達到理論上的一千五百千米。如果需要在作戰空域巡邏待命,那麼j11b與j11c的作戰半徑還會縮短,不然就得縮短巡邏時間,從而需要安排更多戰鬥機。
受到這些因素限制,j11b與j11c全都集中靠前部署,而j10b與j10c就只能部署在內陸基地。
如果有空中加油保障,這個問題還不算突出,甚至不是問題。
可惜的是,華夏空軍只有四架大型加油機,即便是用轟炸機改進而來的中型加油機也是數量有限。
為了儘量降低對加油機的依賴,j10b與j10c主要承擔護航任務,掩護預警機,從而把作戰半徑縮短三百千米左右。雖然腿短的問題依然存在,即在到達巡邏空域後,最多隻能滯空一個半小時,但是j10b與j10c數量眾多,提高出動頻率就行了。至於由此造成的後勤保障負擔,顯然不在秦齊楚考慮之中。
要知道,在這場衝突中,參戰的j10b與j10c總共接近三百架,佔參戰戰鬥機的六成多,而這些戰鬥機承擔的作戰任務只佔了不到三成,而且幾乎全是為預警機護航,參與的戰鬥屈指可數。如果說有什麼貢獻,就是把重型戰鬥機從護航任務中解脫出來,讓其集中用於執行攻勢任務。
所幸的是,華夏空軍與海航有足夠多的重型戰鬥機。
從這個角度看,數量決定了勝敗。
顯然,這也是扶桑空中自衛隊最大的問題。
即便傾巢而出,也只有十六架f22a與二十四架f15j。如果說扶桑戰鬥機在效能上有絕對優勢,比如全都是f22a,那麼數量差距造成的影響還不算太大。問題是,當雙方的戰鬥機不存在明顯的效能差距,特別是沒有代差的時候,數量就成為了關鍵因素,甚至能夠決定戰爭的勝敗。
扶桑空中自衛隊屢戰屢敗,作戰飛機數量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當晚的空戰中,這個問題暴露得一覽無餘。
當晚,華夏首都時間夜間七點十五分,空戰打響。
這是衝突期間,投入兵力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損失最大的一次空中交戰,也是雙方爭奪制空權的轉折點。
後來對這場空戰的評價與論述有很多,不過大多關注的是交戰過程、雙方遭受的慘重損失與造成的影響等表象,而對這場空戰的本質,也就是雙方在空戰中採取的戰術反到沒有多少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