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數百年裡,不管是在工業化時代開啟之後稱霸全球兩百多年的大不列顛,還是兩度挑戰大不列顛的日耳曼,在二戰後取代大不列顛的花旗,所有資本輸出國無一例外的都在為本國資本尋找出路。從經濟與金融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都是隨著資本擴張同時進行。
華夏早已由資本淨輸入國轉變為資本淨輸出國,雖然華夏市場依然對全球資本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是僅次於花旗的第二大投資目的國,但是對於積攢起家底的華夏資本來說,顯然不會滿足國內市場。對外輸出資本,獲取國外市場,並且透過投資獲取利潤,是華夏資本的必然出路。
在這一點上,不管是華夏資本,還是花旗資本,並沒有區別。
如果說,遠航艦隊只是激起了一些水花,搞得幾個國家心裡不痛快,那麼華夏企業在巴鐵的鉅額投資就觸動了很多國家最敏感的那根神經。
在做報道的時候,花旗的n用“謀國”來形容華夏資本在巴鐵的投資行為。
有點誇張,不過也沒有說錯。
最受刺激的,顯然就是巴鐵的夙敵,也就是剛剛受到遠航艦隊威懾的白象。
雖然早在數年前,白象就成為僅次於華夏的全球第二大新興市場,也是全球排名前十的投資目的國,但是跟華夏相比,白象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是幾個數量級。過去十年裡,華夏獲得的海外投資超過一萬億綠幣,白象不到一千億。有意思的是,在白象獲得的海外投資中,有大約三分之一來自華夏。
很明顯,白象對老牌西方資本沒有多大的吸引力。
華夏資本願意到白象投資,也只是因為成熟的市場早已被老牌西方資本霸佔,根本沒有多餘的空間。
問題是,這種局面還能維持下去嗎?
要知道,華夏當局沒有為到白象投資的本國資本提供擔保,更別說融資支援。隨著在巴鐵的投資受到重點關注,華夏企業肯定更願意去巴鐵,而不是來白象。結果就是,白象獲得的華夏投資必然會減少。
對於還沒有實現工業化,甚至看不到工業化希望的白象來說,如果失去了佔海外投資大頭的華夏資本,必然是一場災難。
那麼,該怎麼辦?
辛迪首先想到的辦法是尋找替代,而在投資能力上唯一能跟華夏媲美的就是花旗。辛迪在第一時間致電特魯尼,隨後跟克雷格進行了會晤,明確提出,希望花旗當局能夠出臺鼓勵到白象投資的相關政策。只可惜,特魯尼給出的答覆模稜兩可,表示花旗聯邦政府無權干預民間投資,而克雷格說得更直接,即白象只有在加入了“發達國家俱樂部”之後,才有可能在投資上獲得重點照顧。
有那麼簡單嗎?
辛迪不是笨蛋,知道花旗當局是在拿此要挾,想讓白象就範,從而成為花旗等發達國家的商品傾銷地。別忘了,特魯尼當政的第一綱領就是“再工業化”,振興花旗製造業,在國內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至於在海外投資,更多的是為了開闢市場,而不是幫助投資國實現工業化。說得更直接點,如果投資物件國實現了工業化,那麼還有什麼理由耗費巨資去購買花旗出產的商品呢?更何況,像白象這樣的新興國家肯定在勞動力價格上有優勢,因此白象的工業產品有更強的競爭力。在幫助白象實現工業化後,首先受到影響與衝擊的其實就是花旗這樣的發達國家。
在花旗碰壁後,辛迪只能把目光轉向華夏。
數個月後,他就親自率領代表團出訪華夏。當然,這條道路肯定十分坎坷,不過也都是後話了。
喜歡戰爭世界請大家收藏:()戰爭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