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文良,是在江城曲威把我拉去鑑古,在上眼那幅明代無款“松江畫派”真跡的時候,和我親切交流的那位霍老。
我還記得他一身傳統中式唐裝的裝扮,留著一副長鬍須,看上去有點兒仙風道骨的風範,但他奸瘦的樣貌給我留下的印象並不好。
“你認識霍文良?”
董林書問道。
“有過一面之緣,不熟悉。聽說他是什麼一個古代藝術品交易公司的什麼營銷總監。”
我的記憶力非常好,才幾天的事兒,我絕對不會忘記霍文良的社會背景。只是我不想讓董林書透露我的能力。十多年混跡古玩行兒的經驗告訴我,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總會在鬥智博弈中佔據有利位置的。
“要不,明天你也過來一起看看?霍老的學識我是很佩服的。”
董林書的眼神很期待,看得出來,他對霍文良以及這幅畫都非常的期待。
“嗯……明天恐怕不行。我約好了一個朋友,去看一件東西。以後有機會我一定向霍老請教。對了,鑑定結論回頭你告訴我一聲,我想知道自己和大師的差距。”
找了個理由,委婉地拒絕了。
從“墨香齋”出來,我又到潘家園轉了一圈。收了一串清中的琉璃珠串,一隻明早的鳥食罐,還有一塊烏漆墨黑的轉心佩。三件東西,曲威給我那五萬的獎金,頓時少了一半。
琉璃珠串和鳥食罐兩千多,但那個轉心佩足足要了我兩萬。
找了家賓館,我迫不及待地用牙刷,沾著牙膏,對那件轉心佩仔細徹底地清理了一番。等玉佩顯露出真容後,一塊色澤豔麗的血玉轉心佩呈現在我的手掌中。
鮮紅與乳青色的完美結合,紅色血絲清晰可見可與彩玉石媲美。外形與顏色組合協調,色美質麗,宛如桃花,看上去瑩潤可愛。除了書畫之外,我對玉石門類的古玩特別寵愛。上手的古玉沒有一萬,也有五千了,但這種等級的血玉轉心佩還是第一次遇到。
從器型、雕工,以及沁色等方面看,這是一塊清早期轉心佩的經典之作,素而無功之圓形傳統佩飾。簡單樸實,內嵌的轉心兩面個刻一“平”、一“富”兩個字,寓意“平安,富貴”。
這類血玉是出產於青藏高原的一種紅色玉石,藏語叫貢覺瑪之歌,俗稱高原血玉。它質地十分堅硬,非常稀少,古往今來,血玉都是極為昂貴,世間罕見之物。一般只有歷代皇室、宰相級別才有幸使用之物,代表著吉祥如意、大富大貴。
在現今的古玩行兒裡,血玉則被譽為“世上最美的玉飾”,深受鑑古、藏古人的喜愛。就我手中的這塊直徑五公分上下的血玉轉心佩,以現在的行情判斷,最低也是三十到四十萬之間的價格。如果遇到真心喜歡的大玩兒家,那就得五十萬往上走了。
按道理說,我兩萬入手的,現在至少有十五倍的利,這次可算是撿了個大漏兒了。可我卻高興不起來。
回想起下午在潘家園入手這塊轉心佩的過程,我感覺這個大漏兒撿的有點兒不那麼心安理得。
那是一個只擺了十來件兒玉器、小瓷器、制錢的小攤。擺攤的攤主是個四十多歲的大姐,看樣子不像是北京市區的人。也沒什麼經驗,除了用眼睛四處觀望來回溜達的人群外,從不主動招呼。就算是有人蹲下來看她攤上的東西,大姐也更多地用點頭,或者搖頭來交流。
說實話,當時這件轉心配我上手看去,也沒看出實際的玉料是什麼。只是從雕工、包漿、沁色判斷,是塊清早的轉心佩。我問大姐這塊玉佩多少錢,她支支吾吾地說了個兩萬五的價兒。當時,我也沒多想還了個兩萬的價兒,大姐猶豫了一下,也就同意了,兩萬塊錢算是一個小漏兒。
清理後,現在看這件兒東西,我是有點兒看走眼了。把一塊價值連城的血玉,看成了普通沁色玉了。因為表面的包漿太厚了,應該是故意糊了一層油膩之類的東西,用以掩蓋這塊玉的本色。
“那位大姐不懂行啊!這錢我賺的是不是有點兒不地道了?”
想到這裡,我趕緊看了看時間,下午四點多了,潘家園肯定已經散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