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王莽面無表情,只是對著一位謀士示意了一下,這位謀士開啟一個絹布寫的奏章唸到:“皇帝自即位以來,專寵趙飛燕,荒淫無度,國家敗壞,有無子嗣。現所有官吏已對大漢失去信心;新郡王王莽,仁慈柔懷;自出任宰相以來,治國有方,諸位大臣力推王莽為皇帝,漢皇帝即可退位。王太后已經應允!”
而皇帝一開始還以為王莽嚇唬自己呢,說道:“好了,大表哥,你開玩笑的是吧。”
王莽虎著臉指著地下的死屍說道:“表弟,你自登記以來,荒淫無度,這些婢女有何過錯?!國家被你搞的赤地千里!這如何的了?我已經奏請太后,你即可禪位與我!你如此喜歡放蕩的生活,日後表哥滿足你就行!”
說罷,王莽根本不管皇帝的反應,而是讓自己的親兵立即撲上去,剝下皇帝的服飾,換上一般的貴族服飾,而後立即將其軟禁到了冷宮裡面。
之後,王莽便在諸位親信的護衛下,急匆匆的來到了大殿裡,同時,已經為其穿上皇帝的服裝以及皇冠。
而王莽的謀士有獎方才的檄文又唸了一遍,而後說道:“大家拜見新皇帝!”
此時,整個皇宮,以及整個長安城都已經被王莽控制,所以這些大臣只好跪倒機械的喊著:“萬歲!萬萬歲!!”
既然改朝換代了,肯定是要梗概國號的;於是王莽將國號改為新。王莽早忙著接受漢朝的國家機器,而他的姑媽還在太后大殿裡忙著如何給皇帝估計子嗣,讓他的大侄子王莽繼續輔佐就是。可很快,她發現皇宮以及整個長安城易經被控制,她大感大事不妙!誰感這麼大的膽子幹?!因為直到現在,皇帝的玉璽還在她太后大殿裡。不過,王莽卻管不了這麼多,因為,整個大漢有他操控。於是,他乾脆,利用自己無上的權利,直接上位了。
雖然他手裡還沒有所謂的玉璽,不過,王莽的能力,大臣們是有目共睹的,於是,王莽宣佈皇帝的罪責,自立為帝的時候,大家選擇了預設。
就在大漢末代太后王世君在大殿裡發呆的時候,他的大侄子王莽,身穿龍袍,親自來謝罪。王世君看到王莽的一身打扮,終於明白了一切!在怎麼說,王世君也是著名的鐵腕太后,沒想到,他的大侄子葬送了自己一直守護的大漢王朝。
王莽磕頭如搗蒜,“請太后降罪!”
王太后冷冷的說到:“你能力超凡,既然冒天下大不為,自個當了皇帝。那你來這裡幹什麼?!我擇日自裁便是!”
在怎麼說,王世君是王莽的姑媽,所以王莽答應王世君繼續享受太后的待遇,居住在太后大殿即可。可是王世君卻一直不問王莽具體的事情,導致王莽也無法問他姑媽要玉璽。
可沒有玉璽,他到底算什麼??乾脆王莽向他的手下,使了個眼色,只見一個謀士說到:“太后,既然王宰相已經順應天命,做了皇帝,請王太后請出玉璽交與新帝,好治理國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王太后一句話也沒說,大殿裡干戈極了,過了半晌,王太后氣呼呼的拿出玉璽,拋向半空,說到:“做你的皇帝把!”
大家一愣,沒想到太后會來真麼一下,結果,玉璽跌落,摔壞了一角,王莽心疼,命人用黃金補齊。
由於漢末以來,政治腐敗,朝廷奢華無度,地方搜刮盤剝,再加上豪強地主大量兼併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政治危機愈演愈烈。王莽執政以來,為了獲取民心,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但也始終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認為天下要恢復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后,企圖透過復古西周時代的周禮制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制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宣佈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制;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均不得買賣。其後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但由於這些政策只求名目復古,很多都是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而且在推行時手段和方法不正確,在遭到激烈反對後,又企圖透過嚴刑峻法強制推行,使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違反法令而受重罪處罰者不計其數,加劇了社會的動盪。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項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因此導致天下各豪強和平民的不滿。
王莽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境外政權也採取了一系列錯誤政策。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北海郡國)、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為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制移民,於是增加了五十條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為了這個西海郡,王莽招來了最初的不滿。他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又收回並損毀“匈奴單于璽”,改授予“新匈奴單于璽”;甚至將匈奴單于改為“降奴服於”,高句麗改名“下句麗”;各族因此拒絕臣服新朝。王莽又主動挑起了無謂的爭端,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致邊境衝突,還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於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邊境戰亂不絕。
王莽改制沒有解決西漢末年以來的土地兼併以及流民問題。相反,由於他興師動眾討伐匈奴和周邊少數民族,大興土木,還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賦稅、徭役負擔,甚至造成成千上萬的百姓死於非命。例如徵句町時,王莽發吏民二十萬,因軍糧前後不相及,士卒飢疫,三歲餘死者數萬人。人禍加上天災,使土地荒蕪,物價騰貴,米價由漢文帝時的每石數十錢漲至二千錢。
到王莽末年,更達到了每斛價值黃金一斤。天災人禍迫使百姓流落他鄉,人相食的慘狀史不絕書。面對這種現象,王莽無計可施,竟然異想天開,派人教流落關中的饑民“煮木為酪”。這種悲慘的生活,怎麼能使百姓不鋌而走險,進行農民暴動呢!
始建國三年,各地百姓苦於新莽政權頻繁的徵發,相繼棄城郭流亡為盜賊,其中幷州等邊境地區尤甚。天鳳二年,五原、代郡一帶百姓不堪北征匈奴士卒的騷擾,數千人起而造反,捕盜將軍孔仁經過一年多的圍剿,才將盜賊平定下去。天鳳四年以後,天下愈愁,盜賊起,各地人民紛紛起而反抗。在這一年,瓜田儀在會稽長洲率眾起義,堅持長達數年之久。同年,琅琊海曲婦女呂母為被縣宰冤殺的兒子報仇,率眾攻破縣城,處死縣宰,自稱將軍,出沒於海上,其勢力迅速發展到數萬人。呂母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農民起義的第一個女領袖。天鳳五年,東海人力子都率眾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活躍于徐州等地,王莽遣使者發郡國兵擊之,不能克。在北方,也出現數十支起義軍,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銅馬部、青犢部、上江部、城頭子路部等。在南方,有張霸在南郡的起義、羊牧在江夏的起義、秦豐在南郡的起義、王州公在廬江的起義。這些義軍人數不等,少則數千,多則數萬、數十萬,其活動範圍往往跨州連郡,活躍於廣大地區。
在國都附近的“三輔”地區,小股起義也多得不可勝數。地皇二年,三輔盜賊麻起,甚至在長安城中也有盜賊出沒,王莽不得不置捕盜都尉官,令執法謁者追擊長安中,建鳴鼓攻賊幡,而使者隨其後。
在當時遍佈全國的起義軍中,有兩支最大的隊伍,成為農民起義的主流,這就是南方的綠林軍和北方的赤眉軍。
喜歡西域風寒請大家收藏:()西域風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