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二十章 供應商們

蘇城回到大華船業的時候,第一批五艘低噸位船隻已下水交付使用了。

第二批五艘實驗船,則完成了大半。

板加工車間,平面分段生產線,標準分段裝配區,船體分段裝配臺,拖車,高架起重機,下游造船工位等等船廠機構,沿著黃浦江一線排開……

或新或舊的裝置,不停的從碼頭運來,然後順著大華的工廠佈局,向前安裝。

大華燃氣公司和濟柴動力機廠,都派了數百人來幫忙。江南造船廠答應的200名高階技工也忙忙碌碌的奔波在生產第一線。他們的技術都沒有問題,少說有十年經驗的熟練工,放在國外也是一把好手,此時丟給大華船業,更是讓各車間輕鬆許多。

儘管如此,大華船業內部的氣氛是相當凝重的。

最快250天,也就是8個月的時間做一條船,在國外是經常發生的事,但對中國的船企來說,是想都沒想過的。

放在院校的期刊上,這船做出來,立刻就是“多項填補國家空白”,少說足夠兩個教授,五個副教授用的了。

蘇城透過李滄,請來的十幾個院校的船舶專家,其實打的也是這樣的主意。蘇城預設他們可以將自己的工作寫在自己的文章裡,那些平時耍大牌的專家,立刻乖巧的像是瘦黃牛似的。

大華船業自己的工程師又不用發表文章來評職稱,這些好處分給院校也不會影響到大華,倒是能多吸引幾個人來幫忙。

像是船舶工業這樣的重工業生產裡面,技術專家是多少個都不閒多的。

一艘船就是一套系經工程,要說起來,一張桌子的設計都能找到理論依據。而在現實中,多一點理論依據的指導,總歸是沒有錯的。後世的媒體總是喜歡用缺乏人性化來形容中國製造的商品,實際上,缺乏人性化就是缺乏專業設計師和專業理論工程師。蘋果和索尼的東西做的確實漂亮,那是用無數的設計師堆砌出來的,同樣是一個按鈕,國外設計師用200個小時來做設計,那就意味著公司支付半年十多萬美元的薪水,換來的只是一個按鈕。國內企業做一款產品的預算也許就是百多萬元人民幣,結果自然不同。

放到一艘船上,10個設計師和工程師搞出來的東西,自然比100個設計師和工程師搞出來的東西要粗糙。

另一方面,生產過程的工藝方法的設計,對於生產率的提升還是相當有幫助的。

先鋪鋼板再焊接,聽起來簡單,可先鋪哪個板子,先焊哪個地方,結果卻有可能不同。

尤其是在船體狹窄的地方,焊接機器人用不上,焊工甚至伸不進手。這種情況下,提前考慮提前焊接,就能減少很多的麻煩。

蘇城夜以繼日的奔波在船廠、大華實驗室以及大華集團總部。好在其他公司都已步入正規,瑟坦油田、大華燃氣公司、大華運輸公司都有了完善的組織體系和管理團隊,大華石化雖然在進一步的擴產過程中,但步驟和工序都是確定的,沒有蘇城必須參與的部分。合資的德邦熱水器更不用說,舒浩早就將它發展成一隻現金奶牛了,他們更多的是和深發展銀行打交道。

節省下來的時間,蘇城全部貢獻給了這9艘船。

它們的總定價也許只有5億美元,利潤也許不足1億元,但它們代表著一扇大門,一旦完成,大華船業將不僅是海上石油裝備供應商,還將是民用船舶的主要供應商。

畢竟,能用9個月完成30萬噸的船舶製造公司,本身就足以自豪了,這也將是大華船業最好的資歷。

但不是每個人都看好大華船業的未來。

1993年的中國,還沒有網路這種東西。人們獲取國外諮詢的唯一方式就是大眾媒體,電視上說什麼,報紙上說什麼,大家就知道些什麼。好一點的大專院校,偶爾能從國外弄些期刊和電視剪輯過來,但也就是在內部流行。

即使是國家的高階幹部,若不是刻意尋找,也很難確定國外的工業發展程度,只知道比中國人自己是強到了天上去。

此等背景下,大華競標了外國人不敢競標的船隻,帶來的不僅僅是船廠工人的歡呼,還有供應商的擔憂。

大華船廠要是不能按期交貨,賠償金能讓它直接破產倒閉。到時候,大華集團若是見死不救,任其倒閉的話,那怎麼辦?不用賴賬,光是拖欠貨款,都是許多供應商不願承受的。

趁著臨近年關的機會,許多供應商就紛紛找上門來,要求結清以前的款項。

這裡面,既有欠款幾十萬的小供應商,也有欠款數千萬的大型企業。開始的兩天,供應鏈部門還沒當回事,大華的現金流充沛,給錢一向很痛快,有供應商要求,看著時間差不多就付了。

但是,當未到期的應付款的付款申請,在短短几天內,達到了20%以後,張超終於驚醒了。

他一面安排手下人瞭解情況,一面驅車前往船廠向蘇城報告情況。

最近一段時間,蘇城早晨在大華實驗室或大華集團總部,下午多在船廠現場辦公。

造船的過程千頭萬緒,光是前期的各項準備就令人頭痛,尤其是採購等內容,若是蘇城在場的話,直接批閱簽字,顯然能讓進度快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