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放著不管的話好比唐末五代宋初的遼;好比遼時的金、金時的蒙古。
高句麗實力或許確實比不上遼朝,但是如果不及時處理的話很可能會演變成金或者蒙古這樣的大患。
這新技術倒是可以防止洩露,可是這新型的作物卻無法防止被高句麗獲取。
一旦高句麗獲得了新型作物,只要幾年便可以發展的更加強大...
不得不說這李世民的眼光看的確實長遠,而歷史上李世民更是御駕親征高句麗。
李世民是一位有雄心壯志的帝王,他認為高句麗本是漢朝四郡之地,只是後來國家不武才導致淪為異域,所以收復高句麗,完成隋朝兩代帝王的未竟之業也成了李世民心中的一個目標。
貞觀十六年十一月,高句麗內部發生政變。權臣淵蓋蘇文弒君篡權,成為了國家的實際統治者。不久,高句麗與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聯合出兵,欲攻滅半島南部的另一個國家新羅。新羅扛不住兩大強敵的夾擊,因此急忙向唐朝發出求救。
唐朝以宗主國身份介入調停,要求高句麗即刻罷兵,結果遭拒。於是李世民決定御駕親征高句麗,由此拉開了唐滅高句麗之戰的序幕。
貞觀十八年十一月,李世民任命李世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騎合計六萬人,從陸路進攻遼東;任命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海軍四萬三千人,從海路進發,配合陸軍行動。次年二月,李世民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高句麗。
當時唐軍戰鬥力正處於最巔峰時期,再加上李世民親征對軍隊士氣的加持作用。短短几個月時間內,唐軍就接連攻克十餘座城鎮,併成功消滅了高句麗的軍隊主力。
然而,唐軍在圍攻遼東最後一座重鎮安市城時卻遭到了高句麗人的頑強抵抗。唐軍用盡各種攻城手段,甚至嘗試過在城外搭建一座高於城牆的土臺,可最終都收效甚微。
眼看時間一天天過去,轉眼間就要進入寒冷的深秋了。與此同時,後方還傳來情報說漠北地區的薛延陀蠢蠢欲動,似乎有趁虛而入的意思。戰場經驗極為豐富的李世民知道此時最佳的選擇就是退兵,於是在貞觀十九年九月十八日下達了班師回朝的命令。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李世民軍事生涯中的最後一戰就這樣無果而終了。
後世有不少人認為李世民的這次親征高句麗之戰和當年隋煬帝楊廣發起的東征行動如出一轍,結果都是黯然退兵。事實果真如此嗎?
當然不是。
楊廣第一次東征高句麗出動了百萬大軍,耗費的財力、物力更是不計其數。結果不僅鎩羽而歸,還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一下子就拖垮了國家財政。
而李世民的這次東征雖然沒達到主要目的,但對總體國力的影響非常有限。而且唐軍橫掃遼東,殲滅了對方主力部隊,為後來的攻滅高句麗之戰打下了堅實基礎。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不像楊廣那樣越失敗越瘋狂。他很快就總結了這次沒能獲勝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忽視了張亮所率海軍的作用,沒能起到海陸並進效果;二是過於倚重陸地運輸線,以至於唐軍主力不敢繞開安市城長驅直入,因為怕後勤線被安市城的守軍切斷。
有鑑於此,李世民很快就作出針對性佈局。他下詔以舉國之力建造大船,在短時間內就打造出了一支天下無敵的龐大海軍。同時為保障後勤供給,唐軍在原陸地運輸線之外又新開闢了一條海上運輸線。這樣一來,即便大軍繞開一些重要據點,長驅直入,也不必擔心後勤線被切斷導致全軍覆沒的風險。
此外,為了不讓高句麗得到喘息之機,李世民還不斷派軍隊進行襲擾作戰,從國力上對其進行碾壓。所以李世民的這次親征高句麗雖然沒能成功,但從各方面來看,這一仗真的一點都不虧。
在完成了一系列精心準備後,高句麗滅亡其實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然而天不假年,上蒼沒有給予李世民親手征服高句麗的時間。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駕崩,享年五十二歲。
幾年後,唐高宗李治承襲李世民的遺志對高句麗發起東征,最終成功將其攻滅。雖然高句麗亡於高宗之手,但這一切成功的背後,又何嘗不是因為高宗站在了李世民這位“巨人”的肩膀之上呢?
想到此蘇青繁不禁覺得惋惜,看著李世民悠悠道:“唐太宗啊...唐太宗...”
李世民險些一口水噴了出來,哼道:“小子,你亂叫什麼呢?朕還沒駕崩呢!”
“陛下,臣替你委屈啊!”蘇青繁還是把歷史上李世民親征高句麗的事說給他聽。
聽完之後李世民不由得瞪大了眼:“你是說朕死於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