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四君子
連手都沒有過,就準確說出其來歷出處,顯示出莊為年身為三省帶頭人的不凡眼力。
傳聞清代末年,華夏傳統手工藝達到巔峰,在吸收了宮廷、民間兩派精華後,形成了以八大工藝門類為代表的“京作”藝術,即燕京八絕。
燕京八絕分別為:景泰藍、雕漆、金漆鑲嵌、宮毯織造、京繡、花絲鑲嵌、玉雕和象牙雕。
其中每種工藝流傳下來的東西都價值不菲,更何況是兩種合制。
聽莊為年點明來歷後,眾人仔細一看,果然如此,至於其本身是一種名叫菊壺的東西,也有人曾聽過,據說是茶藝中的一種器具名稱,也算是少有。
“先是蓮硯、梅瓶,現在又是菊壺,難道這就是盤中之謎?”
此時,已有不少人猜到任平這套藏品組合的關竅是與花有關,準確來說,是和以花名指代的古玩有關。
更有人立即聯想到,梅、菊均為花中四君子之一,恰與剛才提到的場眼“君子”契合,這麼說來,剩下兩件東西就是一件蘭、一件竹了?
可是,為什麼又多出一件蓮?
在所有人的注視下,任平滿臉讚賞:“難得莊先生眼力獨到,一眼就認出這件菊壺是由雕漆和花絲鑲嵌兩種技藝合制而成,”
“看來三省春秋盟在燕京八絕工藝品上也有不俗造詣。”
莊為年這些吹捧之詞聽而不聞,緊盯著剩餘兩件東西,一卷書軸,一枚印章,苦思冥想會和蘭、竹有什麼關係。
只見任平緊接著將那捲書軸拿起,順手一捲,鋪在桌面上。
眾人立即圍攏過去,本以為會是一幅畫,例如鄭板橋的竹,八大山人的蘭等等,可是一眼看去,原來是一幅字。
“原來是一幅書法,看來是我們想多了。”
有人忍不住道。
話音未落,忽聽一片譁然,原來剛才多數人只看到是一幅書法作品時,便搖搖頭,以為與蘭、竹無關,根本沒細看是什麼內容。
等到全部書軸開啟,這才驚呼聲大作,只見這幅字的上首赫然是四個小字: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作為千古傳頌的序文,蘭亭集序的價值當然遠不止於其文章本身,更在於其書法造詣,被歷代書家尊為“天下第一行書”。
任平這件當然不可能是原稿,事實上,王羲之所作原稿至今下落不明,其中最可靠的傳聞是藏於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之內,乃無價之寶。
至於摹本,後代不少書家都曾有過,像眼前這幅,應該是明末所作,上面零零星星的幾個閒章,以及文後的題跋都顯示,其作者是一個叫曹穎的文人。
像這種名氣不大,在歷代史書上都查不到幾筆的文人摹本,不會太值錢,但這都不是關鍵,重要的是,雖然只是幅字,但蘭亭集序,不正對應了蘭嗎?
清脆的掌聲響起,卻是一旁的崔思怡忍不住鼓起掌來,也不知是真心被任平所折服還是另有目的。
片刻後淡淡道:“君子如蘭,任先生真是好籌謀。”
“崔小姐客氣了,這幅《蘭亭集序》摹本當然算不上精品,不過總還看得過眼。”
任平也是淡淡一笑,彷彿沒聽出對方的話外之意。
此時,崔浩等眾三省眾人都是面如死灰,眼下梅、蘭、菊都齊了,剩下一件不用想都知道是竹。
四君子之說乃是華夏傳統文化中所固有的,並不算牽強附會。
也就是說一旦真的集齊,那麼所謂場眼、君子便一起坐實,之前褚歷民和陸梓良認定任平獲勝並不為過,這可如何是好?
“莊先生,事已至此,我看不如……”
情急之下,左右兩邊的崔浩、範敬先都靠近過來,向莊為年低聲詢問,似乎另有打算。
莊為年起初沒在意,片刻後微微一笑:“兩位不用急,我們還沒輸。”
“哦?怎麼?”
“這套組合是五件,也就是五樣東西需為一套才行,而四君子卻只佔其四,還多了一件蓮,這不是一個大大的漏洞嗎?”
“另外,他最後剩下的那件是一枚印章,此物若要和‘竹’聯絡起來,也絕非易事,你們倒想想,有這樣的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