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郡或者說冀州的一部分,因為盧植等人在夏季時及時安民分地,保農耕種,所以縣、鄉、裡同州郡的關係算是最緩和的。
無論是太守、縣令哪怕是亭長上任所要處理的緊急事務都要比別的地方少。
往北的幽州,往南的豫州,向西的幷州,往往都是此刻朝廷冊封的官吏上任之後才開始安置流民,疏通鄉里。
甚至還要繼續追討黃巾餘孽。
崔超到任之後,在黃巾爆發地反倒並沒有如此忙亂,他一邊著人重修郡守府,一面聯絡盧植當初臨時設計的官吏們,重新搭建一郡的官制。
按道理趙普是常山郡郡丞,負責整郡十多個縣的行政民政事務。在這百廢待興之即,應該忙得不可開交才是。
可他一天都見不到人影,反倒一直躲在自家宅院中。
到了常山郡赴任之後,崔超為其購置了兩處宅院,兩院僅有一牆之隔。
趙普將趙信夫婦一併接到了元氏縣,趙信夫婦住一處,他和趙雲住一處。
崔超以為他們親人久別重逢,共享天倫,初時倒也不以為意。
先讓李博幫他打理了一段時間,李博是他新任的郡守府主薄,拿著四百石的俸祿,卻身兼兩職,幹著一千四百石的活。
但一連半個多月,趙普一天都沒有上任過。崔超不得不遣人去督促趙普到郡守報到。
趙普其實有他的無奈之處,漢時的官文比較講究,許多用語他此刻根本沒有掌握。真去赴職,他還真幹不好。
還有一點,他也不太樂意做這郡丞,眼下培養趙雲才是重中之重。
他揣測盧植之所以費盡功夫幫他弄這麼個千石職位,可能只是當做跳板,目的是給的履歷上添些東西,他日到了京城好讓朝廷委以重任。
實際工作他也沒必要做,何況崔超身邊有一個更合適的人選——李博。
他完全可以將心思全花費到趙雲身上。
歷史上的趙雲出生年月年不詳。但很多人推測是公元168年生,趙普瞭解之後,發現其實相差不大,他生辰是169年正月。
趙普算著他的年齡,將滿16歲,此刻是公元184年離董卓亂政只有五年時間。
這五年是極其重要的,他不僅要結交豪傑,更要把趙雲培育成允文允武的大才。
武是不必擔憂,而且他也使不上力氣。文這一塊可不是指文采風流,而是要有謀略,識遠見。
以他當前所見,文能比盧植,那就足以叱吒這個時代。
可想到這裡他就有些頭疼,就是自己也遠比不上盧植。哪裡能夠交出這樣的學生呢?
更令他無奈的是,這趙雲歷史記載堪稱儒將,可少年居然也是如此頑劣。
別說看經史子集這些先賢書籍,你讓他坐到那裡,一個時辰不到就不知道到哪裡呼朋引伴去了。
崔超派遣的小吏趕到時,趙普正衝著趙雲空落落的書桌嘆氣。
“尊駕,太守有請。”小吏恭敬地拱手行禮。
既然已經派人來請,趙普也不好推脫,只好起身趕往郡守府。
“安定這幾日可歇息好了?”
等待他的是崔超和李博,兩人跟前皆有厚厚地文書賬簿。想來新上任的政府官制手頭本有一大堆事情需要處理,還要面對入冬這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