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人被歧視的根源,除了大漢特有的天朝上國的自尊,還和羌人以掠奪戰爭為主要生存方式有關。
羌人社會發展程度的原始和落後,使其極富侵略性。
不論是羌人內部各種落之間的生存競爭,還是羌人對大漢邊境的掠奪,都符合其以勇力獲取資源的生存邏輯。
按照趙普所處時代的論斷,處在這一發展階段的民族正是以掠奪戰爭為其正常職業的。
而已經被聞名教化長達千百年的中原王朝,對這種血腥的掠奪式生存,稱之為野蠻未開化。他們很難與這樣的羌人和平共處。
事實上羌漢之間的文明衝突早已有之,羌人社會所特有的野蠻性和掠奪性,與大漢的封建文明產生尖銳的衝突,武帝西逐諸羌就是這種衝突的一次大爆發。
當漢武帝驅逐諸羌之後,西遷內地的百姓和駐軍填充河西的空白,造成對於羌人而言最重要的河湟谷地成為漢人耕種的地方。
羌人曾多次試圖向漢朝廷申請到河湟谷地邊緣地帶放牧,都被拒絕。
為了奪回故地,先零羌與封養牢姐種解仇結盟,與匈奴通,合兵十餘萬,共攻令居、安故,遂圍枹罕。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前漢西羌之亂,最終以漢軍大獲全勝而告終。
在此之後,羌人各部落乃徙居於西海、鹽池周邊。
但是,由於這些地方的生存條件有限,在漢宣帝年間,羌人私渡湟水以放牧,再次與漢軍發生衝突,諸羌再敗。
到了漢元帝時再也無力跟大漢朝廷爭鋒的諸多羌人部落被迫內降臣服。經過朝中決議,最終同意羌人遷回河湟流域等周邊地區,與漢人雜居。
加上在漢景帝年間就已經臣服於漢的羌人部落,羌人在涼州的分佈基本已經遍及隴西郡、金城郡、張掖郡和漢陽郡等數郡之地。
民族之間習俗不同,言語不通,乃至農耕和遊牧的衝突開始愈演愈烈。
漢人官吏乃至百姓對羌人的歧視和鄙夷,乃至官員殘暴酷烈加劇了這種衝突,最終在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長久積壓的矛盾以羌亂的形式徹底爆發,終東漢一朝兩百年,羌亂貫穿始終。
這種戰爭,羌漢雙方以爭奪生存空間為根本目的,以連綿的戰爭為表現形式,“敵寇略定”而“漢祚亦衰”成為了最終結局。
這種從方方面面都非常棘手的涼州地區,成為地方長官無疑是極其考驗為官者的謀略、胸襟乃至武功的。
當然,這裡的武功並非單純指的勇力,而是包括勇力在內的領軍能力。
如果從這些角度看,曹操似乎是眼下唯一的人選,作為統一後漢北方的政治家,他的謀略和手段,絲毫不用懷疑。
而在胸襟豁達方面,從他的傳世作品中,可窺見一二,但也是胸懷寬廣之輩。
至於他的軍事才能,歷史上數十年的南征北討以及諡號魏武,可以稱他為這個時代可謂是最出色的軍事家之一。
只是,哪怕是曹操,在後漢這種時代背景下,要做好涼州刺史,那也是非常非常有難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