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權臣專朝,貴戚橫恣。太祖不能違道取容。數數幹忤,恐為家禍,遂乞留宿衛。拜議郎,常託疾病,輒告歸鄉里;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
這種情況下,荀彧也沒心思去碰壁,於是荀彧走上了被儒生所不認可的道路,
若取濟生民,振其塗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於魏雖親,於漢已疏,則荀生之功為不義也。
袁宏就噴荀彧只為了百姓,結果為了讓百姓安定最終導致後漢被推翻,是不義,君子的恥辱。
因此荀彧和曹操走上了同樣的道路。也就是王夫之說計程車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
其實依照很多人的假設,假如統一天下說明曹操是天命加身,不稱帝不足以慰民心。
荀彧應該不至於以死反對。
但是很遺憾,曹操沒有統一天下,稱帝只能是篡位,但不稱帝卻會導致自己一生心血付諸東流,整個家族都要給自己陪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因此曹操權衡之下,走上了周文王的道路。
大臣勸他稱帝,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論語》有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周文王有三分之二的天下,卻戛然而止,讓周武王一統天下。
曹操稱公稱王卻卡在最後一步,由曹丕完成禪讓。
這種選擇很平常,也是曹操能做到的最大讓步。
可惜假如後世三國不那麼有名,曹操也應該成為至德的代表吧。!
這是屈服於現實的最佳選擇的。
而荀彧站了出來,荀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因此你說他不忠漢麼,也未必不忠漢。
這其實並不算矛盾。前面這些關於荀彧的論斷其實也多是附會之語。
依照眾多史料對荀彧的記載,當時計程車人名流對荀彧的評價。
荀彧是以興漢室為目的的。
只不過他以為幫助曹操就是間接的幫助漢室,當時各路諸侯除了曹操沒有人有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能力。
袁紹、袁術兩兄弟不提,完全是想要代漢而立的。
劉備根本還不成氣候。
而荀彧認為,曹操最多可以成為權傾天下的霍光,可事實上他低估了隨著成就和權利一起壯大的野心。
曹操不是他、以及諸葛亮那種嚴以律己,以高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的文人。
隨著野心的不斷膨脹,以及形勢所迫,曹操走上代漢的那一步一點都不意外。
荀彧最終的死無論是曹迫,還是他情願,想必都是極其痛苦的。
喜歡建安天下請大家收藏:()建安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