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辯證的思想述說起來比較複雜,大意是即王者之興非為一家之利,乃是為天下萬姓之故。唯有奉天命洽理萬民,施仁政德教於天下,方能擁有其天命,否則上天將透過新王之革命的方式轉移天命。
目的主要仍是強調仁政施於上,德教行於下,是三統所要通的一貫之道。此道百代皆同,是一切政治之憲,是最為根本的政治合法性。
這個思想不僅在兩漢是儒家的主流思想,歷代儒家學生皆以此為準。
統三世是孔子提出的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三世說得進一步發展,闡明人類歷史的演進,從“據亂世”進入相對平和穩定的“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一條“理想”的社會發展軌轍。
更化改制、興禮誅賊這兩項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主要強調改革不符時勢的政策,以及禮儀的重要性。
這些思想基本就是東漢末儒家思想的主流。
趙普站在後世無數學者不斷專研和總結的學術之上,以相對樸實的語言向好學的夏侯惇講學。
夏侯惇這個半吊子文士縱然聽過這些學說得經義,可趙普所講俱是後世查缺補漏,不斷完善的理論,他一時自然覺得趙普所講簡直是別開生面,另闢蹊徑,實是他所見過,他聽說過最厲害的老師。
兩人相談至夜幕來臨,曹操從夢中醒來才止。
夏侯惇還好,他只需聽,偶爾問幾個問題,趙普教導趙雲都沒有如此的認真,這時只覺得喉嚨發乾,嗓子快要啞了。
夜間,曹操再擺宴席,款待趙普‘、趙雲和周倉三人。
趙普午時酒勁未過,晚上再飲不覺間就醉了,於是被曹府下人扶去房中休息。
趙雲與曹操、夏侯惇兩兄弟相談。
近一年來,趙普教趙雲讀經史子集包括兵書,已經稍有成效,當然比著曹操那是差得遠了。
只是曹操見夏侯惇對趙普愈發敬重,判斷趙普其人不僅能未卜先知,這經義之學也是罕見的高深莫測,不敢在趙氏子侄面前班門弄斧,於是便和趙雲談及兵法。
這方面乃是曹操專長,趙雲幾無領兵打仗的經歷,兵書也是半吊子,便向曹操屢屢請教。
兩人倒也相談甚歡。
趙普叔侄三人在曹操府中住了三日,三日間趙普多和曹操談及涼州的形勢,以及涼州地區的民族矛盾。
曹操志在徵西將軍,自然也額外的關注涼州的局勢,以他卓越的政治遠見,自然也能看出涼州平叛僅僅以軍事力量並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
涼州本地氏族、羌人以及朝廷派遣的涼州官吏之間都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兩人在涼州問題多方面達成共識,進一步加深彼此的關係。
及至趙普帶趙雲和周倉離開,曹操親自向南送出三十里。並送趙雲他親自注解的《孫子兵法》一套。
“兄長這下不會再以為先生名不副實了吧!”夏侯惇看著漸漸消失的趙普背影,滿是欽佩。
曹操笑道:“我這裝醉,不僅元讓看出來了,只怕這位趙兄一樣心知肚明。”
他打馬回頭,邊走邊道:“不過我們因此倒是可以放心先私募鄉勇了。天下將變,我們就做這扶大夏於將傾的漢室肱股之臣。”
喜歡建安天下請大家收藏:()建安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