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時的啟蒙教學多是從論語開始,進而是儒家的其他典籍。
孫策已然識字,這倒是省去了趙普的不少麻煩,但教習論語嚴格來說屬於語文的範疇,多年養成教歷史的習慣,讓他不是很適應。
尤其是啟蒙教學和教習趙雲讀書差別還是較大的,你需要逐字逐句的講解,並曉以大意。
不過,趙普仍然享受其中,畢竟他的這位學生可是歷史中只帶幾千人馬就平定江東六郡的小霸王。
若非被許貢的門客刺殺,或許可以和曹操劉備爭雄。
當然,論勇武,曹操和劉備都遠遠不如孫策,但這兩人能夠成就大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性格上並無太大缺陷。
曹操唯才是舉,生性豪邁豁達,劉備求賢若渴,仁義著於天下。
但孫策相對之下,有忌才之心。
《三國志·卷五十一·吳書六·宗室傳第六》引《會稽典錄》記載:“盛憲字孝章,器量雅偉,舉孝廉,補尚書郎,稍遷吳郡太守,以疾去官。孫策平定吳、會,誅其英豪,憲素有高名,策深忌之。”
大意是說盛憲是個器量雅偉的名士,因身體有疾病棄官。孫策平定吳郡、會稽等地後,誅殺當地的英豪,因為盛憲素有高名,所以孫策深忌之。
《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引《吳錄》也有一段相關記載,孫策聽聞吳郡名士高岱精通《左傳》,他預先玩讀,想跟高岱談論一番。
但這事被人所挑撥,那人對孫策道:“高岱認為將軍勇武有餘,文采不足,將軍與他談論《左傳》,如果他回答說不懂,便是他瞧不起將軍!”
這人又對高岱道:“孫策為人,最不喜有人強過於他。他如果向你請教《左傳》,你推說不知道,這才合他的意。如果跟他講論辯難,只怕你性命危矣!”
高岱認為他講得有道理,在和孫策見面之後。孫策問起《左傳》之事,高岱只推說才疏學淺不懂得。
孫策大怒,以為高岱依恃才能,輕慢自己,將他下放牢中。
高岱被關押之後,他的知交好友會同江東計程車人們露天靜坐,懇請孫策釋放他。
孫策登上高樓,只見數里之地都坐滿了請願的人。因此更加忌恨高岱能得眾人之心,反而將高岱誅殺。
高岱之事,雖是因人挑撥而起,但孫策忌才之心也顯露無疑了。
《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記載,在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時,孫策轉鬥千里,已盡得江東之地,欲趁機渡江奔襲許都,眾人皆驚。
唯有郭嘉力排眾議,謂眾人道:“孫策近來吞併江東,所殺皆是當地的英雄豪傑,但孫策輕敵不做防備,雖有百萬之眾,也不過是獨行於中原之地,若是刺客伏擊,他不過是一人之敵,在我看來,他必死於匹夫之手。”
不久之後,孫策果然被許貢的門客刺殺,英年早逝。
趙普思及這些事,看著尚且只有十歲的孫策,也不由嘆了口氣。
人皆言,後天的教育和經歷可以改變人的性格,可他熟讀史書,也結交過不少的朋友,所見所聞,亦有極多的人哪怕到了晚安也不曾改掉天生的性格,如暴虐、內向以及氣量狹小等等。
孫策平定江東時年方二十餘歲,便像老年的曹操一般,動輒殺人,暴虐之氣盡顯。